《審視瑤函》的主要內容,《審視瑤函》導讀
《審視瑤函》,又名《眼科大全》、《傅氏眼科審視瑤函》,系中醫眼科學專書。明傅仁宇著。初刊于1644年。清《八千卷樓書目》最早著錄。主要版本有明崇禎17年(1644)煥文堂刻本、敬業堂刻本、清掃葉山房刻本。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排印本,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出新版本。
傅仁宇 (生卒年不詳),字允科,明江寧 (今江蘇南京)人,明末眼科學家。家傳眼科,行醫三十余年,長于眼科手術。可行金針撥障及鉤、割、針、烙等術。他采集明代以前的眼科文獻,結合家傳及個人臨床經驗,在其子傅國棟幫助下,撰成了《審視瑤函》這部中醫眼科名著。
本書共6卷,約17萬字。卷首介紹五輪八廓、五運六氣及前人醫案; 卷1為總論,敘述五輪八廓所屬論、目為至寶論,開導之后宜補論、鉤割針烙宜戒慎論、內外二障論等;卷2概述眼科疾病的病因病機;卷3—卷6介紹眼病癥候。將眼病分為19類、108癥,分述其證因治法,兼論小兒目疾、眼科針灸等。
此書綜合了明代以前的眼科名著,內容錄自《龍木論》、《原機啟微》、《證治準繩》等,同時參以作者三十年眼科臨床經驗,是一部從理論闡述到臨床證治都比較全面、系統的眼科著作。本書在中醫眼科學方面的特點有二:一是對中醫眼科理論有較多發揮。作者在前人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闡述“五輪八廓”等眼科理論,突出強調了目與臟腑的生理聯系和病理影響。指出“目有五輪,屬乎五臟,五輪者,皆五臟之精華所發”;“臟有所病,必致于輪、勢必然也”。在病因上,發揮陳言的三因學說,明確提出“目病有三因”,外感六淫、情志內傷、飲食勞倦等,皆為“喪明之本”。二是在臨床論斷和治療上有很多獨到之處。在診斷上,注重鑒形辨色,以驗其目。對各種眼病的癥狀描述十分詳細。并論述了前人眼科著作中未載的一些疾患,如色盲、眼肌麻痹等。在治療上,主張標本兼顧,內外并治。書中對藥物之寒熱、生熟; 方劑之丸、散、膏、丹; 以及手術、針灸等均闡述詳備。書中收載了300余首眼病方,其中石斛夜光丸、滋陰地黃丸等,均為流傳較廣的方劑,至今仍為臨床常用。該書對眼病外治法也十分重視,除介紹了金針撥障術和鉤、割、針、烙、點、洗、敷、吹等方法,并繪彩圖說明多種外科器械,更載有煮針法。對術前洗眼、手術方法及術后處理均有記述。書中還對針灸治療眼病詳加闡述。定針灸適應癥為13癥,介紹常用穴位30穴,認為針灸治療眼疾,只要熟明經絡,癥的穴真,可收敏捷之效。
由于本書是明以前中醫眼科學術的一次系統總結,問世以來,一直為醫家所重視,成為中醫眼科學的代表著作之一。本書對中醫眼科臨床和學術研究,均有重要參考價值。
上一篇:《聲無哀樂論》的主要內容,《聲無哀樂論》導讀
下一篇:《容齋隨筆》的主要內容,《容齋隨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