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郛》的主要內容,《說郛》導讀
《說郛》是成書于元末明初的一部大型綜合性叢書,元陶宗儀輯。原本已無可考見,據楊維楨《序》及孫作《小傳》所稱為一百卷。書名刺取《揚子法言 ·問神》:“大哉天地之為萬物郭、五經之為眾說郛”句,意為五經郛眾說,眾說可為五經輔。是書陶氏輯而未刻,后佚其后30卷,明弘治中上海郁文博補足之,又刪其與《百川學海》重復者36種,其后明人黃平倩又加刪竄。今本中與《百川學海》重復者具在,又非郁本之舊。明代僅有抄本數種流傳,今存的有明鈕氏世學樓抄本殘存97卷、原傅氏雙鑒樓藏明抄本100卷(為三種明抄之合璧,即弘農楊氏抄本、弘治18年抄本、吳寬叢書堂抄本)、明抄殘存91卷本、明抄殘存61卷本、明滹南書舍抄本殘存55卷、明抄殘存52卷本、明抄殘存45卷本等。刻本有清順治三年(1646)李際期宛委山堂刻陶珽重校輯本,120弱,前有楊維楨、郁文博、李際期、王應昌等所作序,收書1292種,其中有目無書者76種,收書較多,但揉雜竄亂、錯謬重出之處亦復不少,后出之書如《雜事秘辛》亦間列其中,與宗儀原本已相去甚遠。近人張宗祥據明抄本6種參互得失、校理成書,民國16年(1927)由商務印書館鉛印出版,100卷。后張氏又據休寧汪季青家抄明抄殘本25冊,以校此本,寫成《校記》十余萬字,1988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合編影印出版。此本在內容體例上較宛委山堂本尚接近原書,但收書僅725種,不及原書之數。
陶宗儀(約1360年前后在世),元末明初著名學者,字九成,號南村,又號泗濱老人,浙江黃巖人。年青時工詩文,邃古學,有志于科名,元末舉進士不第,遂絕意仕進,終老于授徒之業。好讀書,于書無所不窺,因家境貧寒,常從友人借貸買書或借書抄錄,得見許多罕傳秘籍,這為《說郛》的編輯打下了堅實基礎。中年避亂隱居松江,專意于著書,明洪武初累征不就。宗儀著述宏富,除《說郛》外,尚有《輟耕錄》30卷、《書史會要》9卷、《南村詩集》4卷以及《草莽私乘》、《國風遵經》、《古刻叢抄》等10余種。
《說郛》選輯自漢魏以下迄于宋元“士林罕見”的各類典籍“千余家,凡數萬條”。(楊維楨:《說郛序》)所收書以小說筆記為主,也有經、史、諸子以及詩話、文論、賞鑒等,編排上大體以類相從,但未作具體分類。所收之書,大多是刪繁就簡,節取其要、縮并為一卷,也有原書久佚,從類書中抄合其文,以備一種者,因此后人也有不以它為叢書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其體例仿于曾慥《類說》,列之于子部雜家類雜纂之屬,近人編輯《匯刻書目》始將其列入叢書。從編輯體例上看,《說郛》當屬叢書,但與通常的收書首尾完具的叢書又有不同,由此也可以窺見由類書到叢書的演變之跡。
該書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保存了不少今已罕見的古代文獻資料,所收書一部分(尤其是一些宋、元人的著作)今已無傳本,僅能于該書見其大略,有一些還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如唐 ·劉存《事始》、前蜀 ·馮鑒《續事始》、宋·顧文薦《負暄雜錄》等等。其已有傳本的,該書所引也多有異同,如《云谷雜記》較通行的武英殿本多出二十余條,《意林》通行本為五卷,獨此書所引為六卷本。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斷簡殘篇,往往而在,佚文瑣事,時有征焉,固亦考證之淵海。”
時至近世,隨著對歷代史料收輯研究的逐步深入,《說郛》一書的史料價值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對它的研究論述之作屢有所見。
上一篇:《說苑》的主要內容,《說苑》導讀
下一篇:《豫章叢書》的主要內容,《豫章叢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