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要覽》的主要內容,《守城要覽》導讀
《守城要覽》是一部論述城防的古代兵書。明宋祖舜編撰。約成書于崇禎八年(1635)。現有清道光九年(1829)李復慶校抄本和咸豐二年 (1852) 刊本。
宋祖舜,字號、生卒年不詳。東平(今山東東平)人,自幼學習兵法,曾長期在陜西、山西一帶戍守,曾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等職。他于崇禎八年(1635)奉命提督軍務兼撫治鄖陽(今屬湖北),參予圍剿明末農民起義軍。當時正值農民大起義蓬勃發展、東北的清軍不時南下、明王朝內外交困之際,作者站在維護明朝統治的立場上,出于“防賊患”、“保封疆”的目的,在“身經攻圍之苦,目擊守御之難”的實戰經驗基礎上,結合當代人呂坤的《救命書》、張樸的《城守機要》和前人其他著作,“要者錄之,蕪者去之,間或參以愚見,凡兩易而稿書成。”此外,宋祖舜還將王鳴鶴 《登壇必究》摘編成 《挈要登壇必究兵錄大成》一書刊行。
《守城要覽》共4卷,94章,約2. 3萬字。該書較系統地闡述了守城作戰的一般理論原則、城防制度、附屬設施的構置、守城器械、各種冷兵器和各種火器的制造與使用方法,以及城鎮防守的具體戰法等內容,提出了多層次防御設施、多層次防御作戰的作戰指導原則,主張城鎮防守應以戰代守,守中有攻,攻守結合的戰略思想。
該書認為城池防御設施的布局和建筑方法,應以城墻為主體,墻外要有護城河、羊馬墻及拐墻,構成多層次的防御工程。書中還具體規定了城墻、護城河、羊馬墻的高度或深度與寬度,以及相互之間的距離。墻上還要修筑望孔和各種火器的發射眼。護城河中要設置鐵蒺藜。配置各種守城器械、如火銃、飛砂、磁炮、石炮、地炮、牙拍、飛鉤等,還有專為攻擊敵人攻城器械撞車、板屋而設計的鐵汁神車,使之構成堅固的防守屏障。同時,該書還強調守城的物資和人力準備,包括糧草、水源、建筑材料等,要求發動全城民眾參加守城,在城上分區設防,各司其職。城外糧草、牲口等應盡數搬入城中,實施清野,使敵人“野無所掠,內無所資,欲戰不可,欲留不可。”守城 “非獨為城高、池深、卒強、糧足而已,必在乎智慮周密,計謀變幻。”在戰法上,可先“扎野營,修野戰,御敵于城郊”。敵已迫近,兵臨城下時,而“城內器械已備,守御已得,當出奇用詐,以戰代守,以擊解圍”,殲敵于城下。若不得已,則要利用城內預設的陷坑和重墻曲巷,同敵人展開巷戰。書中還講述了各種具體戰法,分析了 “守城之道”有“五敗”、“五全”,應利用有利條件,采取正確的作戰原則,同時,又要“寄之明哲,見利而行,不可拘以常格也”。
《守城要覽》是我國軍事史上守城作戰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該書字里行間充斥對農民起義的誣蔑與仇視。其城防手段也主要是針對農民起義,今日多已不適用。但是,書中反映的軍事思想和軍事制度,仍可供參考。吳如嵩、霍印章選譯的《古代兵法要籍》(軍事科學出版社,1985)一書,對 《守城要覽》有簡要介紹,并譯注了其中2段。
上一篇:《孫臏兵法》的主要內容,《孫臏兵法》導讀
下一篇:《宋書》的主要內容,《宋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