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人論》的主要內容,《原人論》導讀
《原人論》全稱 《華嚴原人論》。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的主要論典之一,以 《華嚴經》為其宗旨,推究人的本源。作者宗密(780—841)是華嚴宗五祖,俗姓何,果州西充 (今屬四川) 人,因出家后常住陜西省鄠縣圭峰山草堂寺,所以被稱為“圭峰大師”。家本豪富,幼通儒書,元和二年(807)投遂州道圓禪師出家,同年受具足戒,后學澄觀 (738—839) 著 《華嚴經疏》而開悟,即到長安華嚴寺向澄觀學習華嚴教義,對禪宗也很有研究,所著 《禪源諸詮集都序》即弘揚禪宗教義。大和九年(835)被唐文宗詔入內殿,問佛法大意,賜紫方服,號“大德”,卒后唐宣宗追謚 “定慧禪師”。主要著作還有 《注華嚴法界觀門》1卷、《注華嚴法界觀科文》 1卷、《華嚴心要法門注》1卷、《華嚴經行愿品別行疏鈔》6卷、《圓覺經大疏》3卷等共200余卷。
《原人論》共分4段,第1斥迷執。破斥儒、道二教所說的人畜等皆從虛無大道而生,認為 “道法生于元氣,元氣生天地,天地生萬物”。認為人的貴賤貧富苦樂等皆稟于天,所以死后歸天地,又回到虛無。第2段斥偏賤,本段主要批判佛教內部派別,把佛教由淺入深分為5等; 1. 人天教,2. 小乘教、3. 大乘法相教,4. 大乘破相教,5. 一乘顯性教。人天教認為 “業為身本”,轉生取決于 “業”,即行為,造上品十惡死后墮地獄,中品餓鬼,下品畜生。修五戒可以防止這三種惡趣,可生人道。修十善及施、戒等可生六欲天,修四禪八定可生色界無色界諸天,所以稱為人天教。二小乘佛教主張色、心二法和貪、瞋、癡三毒是根身、器界之本。三大乘法相教認為人有八識,第八識阿賴耶識為本識,可變現根身、器界,可轉生七識。四大乘破相教主張“身元是空,空即是本”。此中引用《中論》如下:“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又引《起信論》文:“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即無一切境界之相。”五一乘顯性教。即 《華嚴經》的觀點,這里繼承了《大乘起信論》的“本覺”理論:“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無始以來常住清凈,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來藏。從無始際,妄相翳之,不自覺知。”《原人論》對如來藏的論述也類似于《大乘起信論》,“謂初唯一真靈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變不易,眾生無始迷睡不自覺知,由隱覆故名如來藏。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相,所謂不生滅真心與生滅妄相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賴耶識。此識有覺不覺二義。”由此可見,《原人論》深受《起信論》影響。
《原人論》有宗密自己作的注,還有宋凈源的《華嚴原人論發微錄》3卷、元圓覺的《華嚴原人論解》3卷等。
參考文獻
- 1. 黃懺華: 《佛教各宗大意》。
- 2. 郭 朋: 《隋唐佛教》。
上一篇:《十四經發揮》的主要內容,《十四經發揮》導讀
下一篇:《原善》的主要內容,《原善》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