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文類》的主要內容,《元文類》導讀
《元文類》是元代詩文總集。元蘇天爵編。其主要版本有:明嘉靖十六年(1537)晉藩刻本、明末修德堂刻本(錢泰吉批校并跋,蔡載樾、唐仁壽校)、《四庫全書》本。其中以《四庫全書》(第1367冊)本最為便利閱讀。
蘇天爵(1294—1352),字伯修,真定 (今河北正定縣) 人,志道子。由國子生授薊州判官。至順 三年(1332)累官南臺御史,治疑獄有聲,入為奎章閣授經郎,改監察御史,累遷吏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時政務多所弛張,天爵夙夜謀劃,須發皆白。充京畿宣撫,為政勤慎,都人有包韓之譽。后歷湖廣行省參政、西臺侍御史,至正四年(1344)拜集賢侍講,又以江浙行省參政,總兵于饒信,卒于軍中。天爵為學博而知要,為文長于敘事,平易溫厚,成 一家言。學者因其所居,稱之為滋溪先生。著有《元朝名臣事略》15卷、《劉文靖公遺事》 1卷、《治世龜鑒》1卷。
《元文類》70卷,又目錄3卷,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中已著錄,刊于元統二年(1334),監察御史王理、國子監助教陳旅各為之序。所錄諸作,自元初迄于延佑,正元文極盛之時,分為43類。計有: (1)賦6首; (2) 騷4首; (3) 樂章79首; (4) 四言詩2首;(5)五言古詩2首; (6)樂府歌行33首; (7)七言古詩23首;(8)雜言6首;(9)雜體2首;(10)五言律詩28首;(11)七言律詩90首;(12)五言絕句13首;(13)七言絕句61首; (14) 詔赦26篇; (15)冊文16篇; (16)制54篇; (17) 奏議11篇; (18) 表13篇;(19) 箋4篇; (20) 箴2首; (21) 銘16首; (22) 頌4首; (23)贊18首;(24)碑文32篇; (25)記53篇;(26)序64篇; (27)書11篇; (28)說6篇; (29)題跋22篇;(30)雜著14篇; (31)策問18篇;(32)啟2篇; (33) 上梁文6篇; (34) 祝文7篇; (35) 祭文10篇; (36) 哀辭3篇; (37)謚議4篇; (38) 行狀4篇; (39)墓志銘31篇; (40)墓碣12篇; (41)墓表12篇; (42) 神道碑40篇; (43) 傳11篇。分類的目的,則是為了使讀者“因類物以知好尚,本敷麗以知情性”。王理序則仿《史記》自序、《漢書》敘傳之例,區為15類,如辭賦合為一類,奏議表箋合為一類,記序合為一類,書啟合為一類,哀辭謚議合為一類,墓志碑碣表傳合為 一類等。意在 “別撮其綱也”。
文化興衰,關乎國家命運。庀文統事,本太史之職,史官放失,“ 一代之載往往散于人間,士之生有幸不幸,其學有傳不傳,日遷月化,簡札堙沒,是可嘆也”。蘇天爵三為史氏,恢然有志于此。他認為:“秦漢魏晉之文則收之于 《文選》,唐宋之文則載于 《文粹》、《文鑒》,國家文章之盛,不采而匯之,將遂散軼沉泯,赫然休光費耀于將來,非當務之大缺者歟?”(陳旅《元文類序》)于是不顧“官守格限;以私力為之”,搜摭自元初迄于延佑間名人所作,皆類而聚之,積20年始成此書,用力至勤。陳序稱述說:“夫人莫不有所為于世,顧其用心何如耳。彼為身謀者,窮晝夜所為,將無 一事出于其私心之外。至有為人子孫于其先世所可傳者,漠然曾不加意,遑及它人之文與天下之事哉?覽是編者,不惟有以見斯文之所以盛,亦是以見伯修平日之用心矣。”王序稱述說:“網羅放失,采拾名家,伯修于是亦勤矣哉!”紀昀也在《元文類提要》中稱賞說:“終元之世,未有人續其書者,可以見其難能矣。”
《元文類》選錄詩文標準,王序和陳序述之甚詳。王序指出:“(《元文類》)最以載事為首,文章次之,華習又次之,表示稱辭者,則讀而知之者存焉。”陳序指出: “(《元文類》)所取者,必其有系于政治,有補于世教,或取其雅制之足以范俗,或取其論述之足以輔翼史氏; 凡非此者,雖好弗取也。”
《元文類》雖非盡善盡美,但作為一代詩文總集,畢竟有其特殊的貢獻和意義。王序認為: “伯修博學而文”,所編《元文類》,“文章之體備矣”,“天下必有取于是也”。陳序認為: 伯修所編《元文類》,“百年文物之英,盡在是矣”。這決非溢美之詞,如賦,選有熊朋來的《瑟賦》;騷,選有袁桷的《悠然閣辭》;四言詩,選有虞集的《致樂堂詩》; 五言古詩,選有劉因的《黃金臺》;樂府歌行,選有楊奐的《金谷行》;七言古詩,選有杜瑛的《吊故宮》;雜言,選有劉因的《觀雷溪》;五言律詩,選有張澄的《春思》;七言律詩,選有元好問的《杏花落后》、趙孟頫的《溪上》;五言絕句,選有馬祖常的《過李陵臺》;七言絕句,選有李俊民的《明皇擊梧圖》;詔赦,選有姚燧的《即位詔》;冊文,選有程巨夫的 《皇后冊文》; 制,選有閻復的 《加封孔子制》; 奏議,選有許衡的 《時務五事》、郝經的 《立政議》;表,選有王惲的《進實錄表》;箋,選有楊文郁的《賀千秋箋》:箴,選有安熙的《慎獨箴》; 銘,選有姚燧的《簡儀銘》;頌,選有吳徵的《賈侯修廟學頌》;贊,選有王磐的《魯齋先生畫像贊》;碑文,選有程巨夫的《國子學先圣廟碑》、鄧文原《帝禹廟碑》;記,選有張養浩的《濟南龍洞山記》;序,選有虞集的《杜詩纂例序》;書,選有許衡的《與竇先生書》;題跋,選有柳貫的《題郎中蘇公墓志銘后》;雜著,選有修端的《辨遼金宋正統》;策問,選有歐陽玄的《會試策問》; 祭文,選有呂端善的《祭魯齋先生文》; 哀辭,選有許有壬的《丁文苑哀辭》;行狀,選有齊履謙的《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狀》; 墓志銘,選有揭傒斯的 《桂陽縣尹范君墓志銘》; 神道碑,選有孛術魯翀的 《參知政事王公神道裨》;傳,選有曹居一的《李伯淵奇節傳》等,都不愧為傳世佳作。紀昀在《元文類提要》中也說:“是編去取精嚴,具有體要。自元興以逮中葉,英華采擷,略備于斯。”他并且強調說:“論者謂與姚鉉《唐文粹》、呂祖謙《宋文鑒》,鼎立而三。然鉉選唐文因宋白《文苑英華》,祖謙選北宋文,因江鈿《文海》,稍稍以諸集附益之耳。天爵是編,無所憑藉,而蔚然媲美,其用力可云勤摯。”
上一篇:《元和郡縣圖志》的主要內容,《元和郡縣圖志》導讀
下一篇:《元氏長慶集》的主要內容,《元氏長慶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