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環志略》的主要內容,《瀛環志略》導讀
《瀛環志略》是中國最早自編的兩部世界地理著作之一,是19世紀40年代亞洲最高水平的世界歷史地理著作。清徐繼畬撰,成書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此書與魏源《海國圖志》等世界歷史地理著作,為長期處于封建壁壘中的中國人推開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牖,開創了中國人對世界新知由被動地接受到主動地探求的歷史新時期。其版本有道光二十八年(1848)本、道光三十年(1850)本、咸豐十一(1861)本、同治五年(1866) 本、同治十二年 (1873) 本、光緒六年(1880) 本、光緒二十一年 (1895)本、光緒二十四年(1898) 本、光緒二十九年 (1903) 本。
徐繼畬(1794—1873),字健男,號松龕,山西五臺人。據《清史稿》列傳二百九和 《五臺新志》卷4,生于乾隆五十九年 (1794),另一說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其父徐潤第為清朝同知一類的地方官,好陸王之學。繼畬幼承家學,嘗好博覽,關注時事,19歲中舉,32歲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以后,先后轉任陜西道監察御史、廣西潯州知府、福建延邵津道道臺、汀漳龍道道臺,廣東鹽運使、按察使,福建布政使、巡撫,兼任閩浙總督。道光三十二年(1852)(一說1850年)調北京任太仆寺,咸豐六年(1856)在山西主講平遙超山書院,又回京任總理同文館大臣。同治十二年(1873)病逝。他久駐閩廣16年 (1836—1852),常與西人打交道,得悉不少外國情況。尤其在廈門工作期間,認識了擔任翻譯的美國傳教士雅裨理 (ABEELDAVID,1804—1846),在雅裨理處得到西人繪制的精細的世界地圖和西人撰寫的一些漢字書籍后,萌發了一個念頭,寫一部真實地介紹世界的著作。以后,“每晤泰西人,輒披冊考證之。于域外諸國地形時勢,稍稍寫得其涯略,乃依圖立說,采諸書之可信者,衍之為篇久之積成卷帙”(《瀛環志略·自序》,下簡稱《自序》)。從1843年開始編寫,他“公事之余,惟以此為消遣,未嘗一日輟也”(《自序》),“每得一書或有新聞,輒竄改增補,稿凡數十易”(《自序》)。在友人陳慶偕、彭蘊章、劉韻珂等幫助下,于道光二十八年 (1848)寫成。
全書約20萬字,10卷。卷1至卷3介紹地球基本知識和亞洲各國概況,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西南亞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卷4至卷7介紹歐羅巴,即歐洲各國,包括英、法、俄、意、荷、比、葡、奧等16個國家的地理概況;卷8介紹阿非利加,即非洲各國;卷9、10兩卷介紹亞墨利加,即美洲各國;分別記述北亞墨利加各國、北亞墨利加南境各國、南亞墨利加各國、亞墨利加海灣群島等。其中,對亞洲、歐洲的敘述最詳,占全書的三分之二篇幅。全書以圖為綱,以文為說,全面地介紹了世界各大洲約80個國家和地區,內容包括當時的世界各洲、各國的地理位置、疆域政區、山脈河流、地形氣候、經濟物產、民族風俗、人種膚色、歷史沿革等。全書有地圖40幅,卷首有地球正背面圖,每洲前有洲圖,各洲內重要國家有分國圖。
在19世紀中、后期刊行的各種放眼世界的著作中,魏源的《海國圖志》無疑是思想水平最高的,書中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成為此后數十年間先進的中國人為抵御外來侵略、拯救祖國而追求真理的思想方向。而科學成就最高的,能使人們在近代歷史地理知識基礎上重建嶄新“天下”概念者,則當推徐繼畬的 《瀛環志略》。此書在體例和內容上有許多創新。
1.取材精審,廣征博引?!跺h志略》不只依據西人的地圖和西人的漢文著作撰寫成,而且大量引用我國正史中的材料以及其他前人的史地專著,例如陳倫炯的《海國聞見錄》、王大海的《海島逸志》、黃毅軒的《呂宋紀略》、謝清高的《海錄》等。對西人的著作“有刻本、有鈔本,并月報新聞紙之類,約數十種”( 《瀛環志略》卷1 “凡例”,下簡稱“凡例”)。有疑問的,或不清楚的,“亦有晤泰西人時得之口述者”(“凡例”)。在編寫“南洋各島”時,由于“南洋各島泰西人所繪圖最為審細,而其說不甚詳,譯寫地名亦多舛異”,因而他“就泰西人原圖,博采諸家之說,又詢之泰西人及廈門曾歷南洋之老舵師,參互考訂”(《瀛環志略》卷二“南洋各島”)。
2. 體例周詳,系統有序。此書在編寫體例上,以洲為主體,先敘一洲之概況,然后視每洲東西南北和海陸位置的不同情況進行分區敘述;在各區之下,又按國分敘;在一國之中,有時據地理、歷史情況的差異,再分小區記述。這種安排系統有序地反映了世界各洲、各國、各地區的地理情況,也表示作者徐繼畬已了解地理知識的核心是區域性。現代世界地理的記述方法,也是這種體例。
3. 以圖為綱,以文為說。徐繼畬不但在《瀛環志略》撰寫體例中表明已具有近代地理學知識,在強調地圖的重要性方面也說明他是一個合格的地理學家。他指出: “地理非圖不明,圖非履覽不悉”(《自序》)。而且“圖從泰西人原本鉤摹,……河道僅畫其最著者,山嶺僅畫其大勢,城邑僅標其國都,其余一概從略”(《自序》)。唯有日本琉球幅地圖是依據國內資料編繪。圖簡明扼要。這都是有益于中國人走出閉鎖的環境,結束昧于外情的歷史,放眼世界。
4. 內容新穎,思想先進。徐繼畬親身經歷過鴉片戰爭,目睹西方海盜對中國的掠奪,因而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面貌有所認識,在本書中列舉了一系列英帝國主義侵略、剝削他國人民的事實,還揭露歐洲殖民主義者販賣黑人、蹂躪黑人的罪行,把歐洲殖民主義者不勞而獲的奢侈生活與拉丁美洲土著人的貧苦生活作了鮮明的對照。但他并不因此而 “排外”,在書中依然稱贊歐洲人“善于運思,長于制器,金木之工,精巧不可思議,運用水火,尤為奇妙”。在對美國的介紹中,用了很多篇幅介紹華盛頓如何率領美國人民趕走英國軍隊,贏得獨立;華盛頓又如何不據國為己有,倡導選舉制。并指出: “得國而傳子孫,是私也;牧民之任,宜擇有德者為之。”在中國處于皇權至上的封建專制時代,徐繼畬如此直言不諱地描述并稱贊一個與中國傳統文化政治制度大相徑庭的西方文化政治體系,是難能可貴。
此書一掃舊日中國古籍中對外情的荒謬描繪和詮釋;中國傳統地理學著作中常夾雜的堪輿成分也較少??拜洺煞衷谖涸吹摹逗鴪D志》仍有較多反映。因此就科學價值、地理價值而言,《瀛環志略》當在 《海國圖志》之上。王先謙評論說: “五洲志地,托始徐書”( 《五洲地理志略》卷首)。
《瀛環志略》問世后,曾風行一時,廣為流傳。雖曾被人彈劾,遭毀版之厄運,但在19世紀60年代以后,徐被重新起用,成為總理衙門官員,書也于1867年成為京師同文館之教科書,以后成為近代人們了解世界的必讀之書。整個19世紀后期,凡是追求新知識的人,沒有不讀過這本書的。偉大的維新運動宣傳家梁啟超說,他就是在讀了《瀛環志略》后,始知地球之大,開始關注世界,走上改革中國政治的道路的;并指出: “中國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識,實自此 (指《瀛環志略》) 始” (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正如《五臺新志》卷4所言:本書: “為世所推重,群奉為指南。” 1860年左右傳到日本后,推動了日本的明治維新。
本書的缺點: 一是有些地理事實的錯誤。如認為“西洋人海圖將日本三島列朝鮮以北,系屬錯誤,根據《海圖聞見錄》錯誤地在日本琉球幅地圖上,把日本三島繪于朝鮮東南、我國江浙之正東 ( 《瀛環志略》卷1)。二是有些觀點值得商榷。如在解釋非洲落后的原因時說: “以八卦方向視之,正當坤位,其氣重濁,其人類顓愚”(《瀛環志略》卷8)。明顯地受堪輿之說影響。
何秋濤的 《瀛環志略辨正》、薛福成的 《續瀛環志略初編》和著者不詳的 《瀛環志略續集》(又名 《瀛環志略續編》),對本書多有補正。
參考文獻
- 1. 唐錫仁: “徐繼畬與 《瀛環志略》”,《自然科學史研究》 第2卷第3期,1983。
- 2. 王凡: “開眼看世界思想的發韌”,《光明日報》1990年7月 4日 。
上一篇:《瀛奎律髓》的主要內容,《瀛奎律髓》導讀
下一篇:《燕子箋》的主要內容,《燕子箋》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