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先鋒派電影
作為電影史的范疇,先鋒派電影是20世紀20年代出現在歐洲的第一次實驗電影運動。它或指在美學上進行革新的流派,或指反商業電影的潮流,具有實驗電影的一切特征。在當代批評中,該術語常被用以指稱任何運用新奇獨特的技巧或在表現思想上具有實驗傾向的電影。
西方電影史上的先鋒派運動發端于1910年代末期。通常,未來主義和達達主義被視作該運動的前奏。先鋒派運動于1920年代進入鼎盛時期,活動中心是法國和德國,波及意大利、英國、匈牙利,西方一些先鋒電影研究者把蘇聯電影導演愛森斯坦、庫里肖夫和維爾托夫等人在1920年代拍攝的影片也歸為先鋒派電影,但也有觀點認為他們的影片具有革命目的和傾向,因而與先鋒派電影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法國和德國的先鋒派電影于1920年代崛起的主要原因是:美國電影的強大競爭力量使歐洲電影的商業化傾向愈益嚴重,在藝術上停滯不前; 19世紀末在歐洲興起的現代主義文藝思潮日趨流行并侵入電影。因而,先鋒電影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一是在反對商業電影的口號下。力圖否定電影的大眾化性質,使之成為供少數人玩賞的、無功利目的的藝術品; 二是借用現代派文藝的各種主張和手法,如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它創造的許多術語如純電影、抽象電影、絕對電影、本質電影,既反映了先鋒派藝術家反對當時流行的敘事電影的情緒和試圖建立新的、獨立的電影藝術的愿望,也反映了逃避現實的抽象化或潛意識化傾向。
與上述特征相聯系,先鋒派的電影藝術理論主張可歸結為: 反對敘事,敵視情節,主張“非戲劇化”,試圖以抽象的圖形、自視高雅的形式和詩一般的抒情作為影片的全部內容; 排斥任何真實的、理性的含義,認為構成電影的根本要素是“純粹的運動”、“純粹的節奏”、“純粹的情緒”;反對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致力于挖掘和表現人的潛意識活動的非理性世界; 把表現物放在比表現人更重要的至少是平等的地位,但在表現物的時候往往排斥其含義,而著重表現運動、節奏、形狀,乃至將之抽象化。推行這類主張的代表性著作有: 路易·德呂克的 《上鏡頭性》(1919),謝爾曼·杜拉克的《完整電影》 (1927) 和《電影——視覺的藝術》(1928),讓·愛浦斯坦的 《電影,你好!》(1921) 和《從埃特納山上看電影》 (1927),阿貝爾·岡斯的《畫面的時代來到了》 (1927),慕西納克的《論電影的節奏》(1923) 和費爾南·萊謝爾的《一種新的現實主義——物》(1926) 等。法國和德國的先鋒派電影在其全盛時期里,理論上雖建樹不少,但影片拍得并不多,而這些為數不多的影片基本上也在以“知識界精華人士”為對象的“先鋒影院”里上映,廣大觀眾既不欣賞,也難以看懂。
在創作實踐上,德國的先鋒派電影和1925年以前的法國先鋒派電影都屬于抽象電影,即把現代繪畫和音樂上的抽象主義運用于電影創作,迷戀于表現節奏、光影、線條、運動。也有人把該階段的法國先鋒派電影稱作“法國的印象主義學派”,并視作“第一先鋒派”。1925年以后,法國的先鋒派電影轉入超現實主義階段,它是把其他藝術中的超現實主義運用于電影的結果、1927到1930年,德國和法國的部分先鋒派電影工作者轉入拍攝紀錄電影,亦具有先鋒派待征,被稱為“第三先鋒派”,有人將蘇聯維爾托夫及其“電影——眼睛”派的實踐也歸入此列。1920年代末期,德國先鋒派電影在納粹黨上臺后被扼殺,幾乎所有的先鋒派人物都被逐出德國,有些人流亡美國繼續從事實驗電影活動。法國先鋒派雖然繼續存在,但也已失去昔日的勢頭??偟恼f來,先鋒派電影主要是電影藝術尚處在形成時期的默片時代的產物,它在有聲電影出現后趨于哀微,代之而起的是在拍片方式與藝術主張上大同小異的實驗電影,尤其是1940年代中期到1950年代的美國實驗電影運動,被視作有聲電影時期的先鋒派運動。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布努艾爾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