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的主要內容,《溫疫論》導讀
《溫疫論》是中醫溫病學專著。明吳有性撰,成書于崇禎十五年 (1642),為溫病學說的奠基作。清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有其較詳輯要,清代的 《結一廬書目》、《八千卷樓書目》、《壬子文瀾閣所存書目》等均載其著錄。歷代版本很多,現存主要版本有清初刻本、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葆真堂刻本、清康熙四十八年己丑 (1709) 積秀堂版、清光緒二十 二年丙申(1896) 令德堂刻本、《四庫全書》本、1955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等。
吳有性,字又可,江蘇吳縣人,明末清初著名醫學家、溫病學家,生年不詳。明永樂六年(1408)至崇禎十六年(1643)先后發生瘟疫流行19次; 崇禎十四年(1641)南北直隸、山東、浙江等地大疫,闔門傳染,道殣相藉。醫者泥于傷寒證治,不效。吳有性積治溫病之經驗,提出溫病系戾氣傳染而發,其病與傷寒相似而迥殊,認為 “守古法不合今病”,乃集 “平日所用歷驗方法”,撰為 《溫疫論》 一書,為溫病學說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史載另著有 《傷寒實錄》,已佚。
《溫疫論》2卷,4萬余字,分列86個論題,末多詮次,似隨筆札記。上卷論題50個,主要闡發溫疫的病因、病機、證候、治療,并從這幾個方面論述溫疫與傷寒的區別。下卷論題36個,主要闡述溫疫的各種兼挾證,其中有多篇關于溫疫名實及疫癘證治的辯論。該書在學術上的成就和貢獻主要是:
1. 明確提出溫疫與傷寒有霄壤之隔,推動溫病學說從傷寒學說中分化出來,逐步發展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2. 創立了“戾氣”學說,對溫病病因作出新的解釋。認為:“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溫,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他突破前人所持疫病病因是時氣、伏氣、瘴氣及百病皆生于六氣的觀點,明確提出溫疫生于“戾氣”的學說,并對“戾氣”的物質性、多樣性、傳染性、特異性等作了具體的說明。
3. 對溫病的流行規律和發病機制提出獨到新見。明確地提出了“傳染”概念,分析了溫病傳染的特點和途徑,指出溫疫不象傷寒是從皮毛始,而是“邪從口鼻而入”;病與不病,病之輕重,與“戾氣”厚薄、患者多少、人身本氣虛氣如何直接相關。指出溫病“邪伏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間”、“其傳變有九”,并列舉溫疫與傷寒相反的十一種情況,大大深化了對溫病病機的認識。
4. 提出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療原則,開后世治溫疫一大法門。吳氏自創的方劑如疏通膜原的達原飲、表里分消的三消飲、升散溫毒的舉斑湯等,都切臨床實用。
《溫疫論》把中醫學對溫病的認識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為明清時期溫病學說的發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吳有性創立的“戾氣”學說,提出了中醫學的傳染病病因病機和診治理論,它早于病原微生物發現二百年,在傳染病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謂“溫疫一證,始有繩墨之可守,變可謂有功于世矣。”唯因時代局限,對溫疫所客部位、傳變規律及治療方法的論述,尚見詳備,由后世溫病學家補充發展之。
《溫疫論》成書不到兩年,已有印本刊世。它在實踐上推進了溫病的診治,研究疫病的學者接踵而來,形成明清時期的溫病學派; 在理論上推動了溫病學說的研究和系統化,出現了葉桂的《溫熱論》、薛雪的《濕熱條辯》、吳瑭的《溫病條辯》、王士雄的 《溫熱經緯》等重要論著;注釋和發揮《溫疫論》成為溫病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先后有戴天章的《廣瘟疫論》(1675)、劉奎的《瘟疫論類編》 (1785)、鄭重光的 《溫疫論補注》(1710)、洪天錫的《補注溫疫論》(1784),及今浙江省中醫研究所的 《 〈溫疫論〉 評注》 (1977) 等書問世。《溫疫論》于康熙年間傳入日本,現存有日天明八年(1788) 林權兵衛等刻本。
參考文獻
- 1. 鄭重光: 《溫疫論補注》,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
- 2.浙江省中醫研究所:《 〈溫疫論〉評注》,人民衛生出版社,1977。
上一篇:《溫熱經緯》的主要內容,《溫熱經緯》導讀
下一篇:《溫病條辨》的主要內容,《溫病條辨》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