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歷實錄》的主要內(nèi)容,《永歷實錄》導(dǎo)讀
《永歷實錄》是以紀傳體記載永歷朝廷的存亡史。王夫之 (見 “讀通鑒論”)撰。本書有幾種異稱。清鄧顯鶴于道光二十二年 (1842) 所開列的 《船山著述目錄》(見《船山遺書卷首》王敔《薑齋公行跡》)無本書入錄,但有 《大行錄》一種,注明 “未見”,可能是本書的異名。王闿運則稱此書為 《永歷實記》,又稱《永歷事記》(見 《淞綺樓日記》)。王闿運在衡陽掌教船山書院多年,他所指的書名必有依據(jù),則是又一異稱。曾國藩于同治四年 (1865) 刊行 《船山遺書》,其中有《永歷實錄》一種。同治和光緒年間編修和補修的 《衡陽縣志·藝文·史部》及《湖南通志·藝文·史部三》,都沿用此名未改,卷數(shù)也同。此后其他異名,已不見稱引了
本書初刻本是清同治四年的金陵書局本,1933年上海太平洋書局據(jù)此發(fā)行鉛印本。1982年岳麓書社校注的重印本,就以金陵書局本為底本,參照太平洋書局本對勘,擇善而從。書中對顯而易知的缺字如“虜”、“敵”等等,予以填補。對脫誤衍文,予以標、注,其他如古今地名異名,無傳的人名、官制、典故酌情注釋。卷終附錄一《籜史》,原是王氏佚著,載于民國四年湖南船山學(xué)社出版的《船山學(xué)報》一至六朝;附錄二《蒙正發(fā)墓志銘》,原載1952年神州國光社出版的蒙正發(fā)《三湘從事錄》中,為中國歷史研究叢書之一;附錄三為本書所載重要地名以及雙方交戰(zhàn)的路線、繪制的軍事地圖。比較而言,岳麓本是最完備的流行本。
《永歷實錄》26卷(缺卷16,實存25卷),約作于康熙十二至十七年間(1673—1678),時距桂王被殺已有十余年。它表明王氏仍不忘故明的心跡。本書構(gòu)架是:卷1為本紀,為桂王朱由榔而立,年號永歷,因由榔死后未立尊謚,故名大行皇帝本紀。卷2至卷26(缺卷16) 的24卷都是列傳,計為永歷朝廷的108人所立,從立國名臣始至叛臣終。排在列傳前幾卷的人物,如翟式耜、嚴起恒、丁魁楚、朱天麟、吳炳、何吾騶、黃士俊、李永茂、文安之、方以智、陳子壯、姜日廣、何騰蛟、堵胤錫、章曠等名臣都占有相當篇幅。但本書也為一般朝臣和降清而又倒戈的將領(lǐng)列傳。值得注意的是本書還以3卷篇幅(卷13至卷15)為大西軍將領(lǐng)高必正、李赤心、李定國、李來亨立了傳,又將牛萬財、王光昌、王光興、郝永忠等次要將領(lǐng)附入以上正傳。卷22至卷26都為專傳,如22至23卷分列上下死節(jié)列傳,24卷為佞幸列傳,25卷為宦者列傳,26卷為叛臣列傳。
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
1.奉南明正朔,寓愛國正氣。卷1本紀以永歷紀年,列傳亦復(fù)如此,這與《小腆紀傳附考》以清帝紀年,以南明年號附紀作為僭偽的思想大相徑庭。書中隨處稱永歷為“上”、“駕”,出走稱“幸”。永歷帝從元年至十六年(1646—1661)在位,紀中以永歷政權(quán)為綱,闡述了十六年的政治、軍事史實。卷末以“吳三桂弒上于云南”,仍寓春秋筆法,含有貶斥亂臣賊子之意。
2、歌頌李定國的抗清斗爭。綜觀本書,只有卷1本紀和卷14李定國列傳是獨列的,其余所有列傳都是兩人以上的合傳。本書在體例上突出了李定國的歷史地位,在思想上主要歌頌他的忠君愛國。傳云:“李定國……本農(nóng)家子……長八尺,眉目修闊,軀干洪偉,舉動有儀度,在群盜中獨以寬慈者。喜接文士,通兵法、緯象,讀《通鑒綱目》,略通大義。”書中通過形象和愛好的刻劃,給人以不同尋常的視覺感受。傳內(nèi)歷敘其于危難之際卓立戰(zhàn)功,尤以為永歷帝之死哀毀欲絕的一片忠心: “三桂犯順,上崩于云南府”定國 “縞素發(fā)哀”“披發(fā)徒跣,號踴搶地,吐血數(shù)升”,兩年,“憤恚嘔血卒”。王夫之在其他臣僚列傳中都沒有如此忠義氣貫長虹的記載。
3、表彰李來亨軍的浴血奮戰(zhàn)。卷15《李來亨列傳》記錄了大順軍余部來亨麾下寧死不屈,勇抗清軍的浩然正氣。傳云:“體淳(純)、永忠死,來亨糧亦瀕絕……知不能久存,會諸將飲,大哭,分遣逃散。……遂舉火焚砦,與妻子親信投火中死。”又頌揚了其部屬的忠貞:“來亨部凡三萬余人。來亨死,或死或逸去,就俘執(zhí)者百五十人而已。余眾散入秦、蜀山中,不知所終。”這些可歌可泣的實錄,填補了其他南明史關(guān)于農(nóng)民軍與南明聯(lián)合抗清的空白,而且也為桂王政權(quán)留下了翔實的記載。本書為同類南明史作中的佼佼者。
上一篇:《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的主要內(nèi)容,《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導(dǎo)讀
下一篇:《洗冤集錄》的主要內(nèi)容,《洗冤集錄》導(dǎo)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