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儀象法要》的主要內容,《新儀象法要》導讀
《新儀象法要》是北宋蘇頌撰寫的介紹中國傳統天文儀器制作的專門性著作。由于圖文并重,也可稱是一本古代天文儀器的專門設計書。此書成書于紹圣初年,故尤袤《遂初堂書目》稱為《紹圣儀象法要》,《宋史·藝文志》有《儀象法要》1卷亦注云紹圣中編。此書進呈后,即奉詔藏于秘閣,世所罕知。宋室南渡后擬重制渾儀,紹興三年(1133)曾召蘇頌之子蘇攜“取頌遺書考質舊法”,可惜蘇攜不通書中原理而作罷。乾道八年(1172),吳興施元之將此書刊刻面世,可謂該書流傳的第1刊本。有元一代,嚴禁民間私習天文,故此書流傳甚稀。明末錢曾得一施刻本,影摹收藏,并據別本補入天運輪等四圖和說明,后來進呈而為四庫全書本。《四庫全書提要》云:“曾所抄尤拯工致,其撰讀書敏求記載入是書,自稱圖樣界畫不爽毫歲,凡數月而后成,楮墨精妙絕倫不數宋本,良非夸語也。”目前此書常見的版本,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錢熙祚所輯《守山閣叢書》本。1937年,商務印書館據此影印為《萬有文庫》平裝本,普通圖書館均有收藏。
蘇頌(1020-1101),字子容,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后隨父徙居于丹陽(今江蘇丹陽)。仁宗慶歷二年(1042)中進士,皇祐五年后歷任館閣校勘,同知太常禮院和集賢校理。任職九年期間,主要是編審皇家秘閣藏書,因而博覽經典秘笈。元祐五年,任尚書左丞,受命領導制作當時最先進的水力運轉的天文儀器——水運儀象臺。元祐七年升尚書右仆射,次年辭位后專心撰寫水運儀象臺各部形制的技術專著,于紹圣初年完成此書,書成進呈,蘇頌則告老移居京口(今江蘇鎮江),旋即去世。他一生博學多才,對“圖緯、律呂、星官、算法、山經、本草”等無所不通。曾組織醫官增補《開寶本草》,共收藥物1082種。其著作除《新儀象法要》外,尚有《嘉祐補注本草》和《圖經本草》等。
本書分上、中、下3卷,共約1.2萬多字。書首附有蘇頌《進儀象狀》一篇,約2000余字。該文向皇帝詳細報告制造水運儀象臺的緣起、經過、參加人員以及它不同于前代同類儀器的特點等,同時也評述了前代所傳天文學說和水運天文儀器的發展歷史。正文以圖為主,每圖后附一說明文字,分別介紹水運儀象臺的總體結構和各部構造,類似今日的機械設計圖紙的說明書。卷上有圖17幅,文字約3000字,介紹渾儀總體和部件的名稱、構造、尺寸以及較前代改進之處。卷中除三幅渾象機械構造圖外,另有渾象所用星圖五幅,四時昏曉中星圖九幅。文字約2000字,分別介紹渾象構造、渾象所繪星官以及觀象授時演示之法。卷下有圖23幅,別本補圖4幅,文字約4500字,分別介紹水運儀象臺總體、水力驅動裝置、傳動機械和報時機構等,其中的主要部分是水力驅動的天文鐘運轉系統。
本書總共有圖57幅,它采用透視和示意兩種畫法,準確無誤地反映出各種部件的尺寸比例和相互關系,可謂是中國保存下來的最古的完整機械圖紙。
《新儀象法要》做為古代寶貴的科學遺產,給后代研究者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科技信息和大量值得探索的科學課題。一個直接的問題就是按照書中圖紙和說明,能否造出一臺由水力驅動的天文鐘系統——水運儀象臺。經過一年半的辛勤探索和反復試驗,由王振鐸先生領導的儀器復原工作在1958年6月取得成功,造出了為原大五分之一的木結構模型,在水力沖激下運轉不息。由此揭開了世界上最早天文鐘的秘密,充分證實《新儀象法要》一書原理的科學性和技術的合理性。從那以后,這座模型一直陳列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供中外賓客參觀。
《新儀象法要》卷中所附的五幅星圖,根據天文學原理可以考察出這些星圖的實測地點和年代,恒星位置準確度以及星圖制圖的技術水平等。潘鼐先生經過各種版本的比對和大量天文計算考核后認為,這些星圖是根據北宋元豐五年(1082)在首都開封實際測量后繪制的,各星座相對位置準確無誤,可謂“是那個時代世界上最完備的科學星圖”。在制圖技術上,它所采用的正圓柱投影法和天頂等距投影法,都比西方早4個世紀。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也曾說過:“歐洲在文藝復興以前,可以和中國天圖制圖傳統相提并論的東西,可以說很少,甚至簡直就沒有。”(《中國科學技術史》)這確是一個符合實際而且恰當的評價。
《新儀象法要》在西方科學史界受到很大的重視。李約瑟博士等在研究機械鐘的發明史時發現,中國唐宋兩朝制造天文鐘的悠長傳統,正是后來歐洲機械鐘表發明的技術先導和源泉。而《新儀象法要》書中所載水力轉動機械和控制機構的構成充分地證實了這一重要結論。為此,李約瑟等人在1960年發表一部研究《新儀象法要》中天文鐘系統及其歷史地位的學術專著《Heavenly Clockwork》。在全書9章中,有4章用來直接討論《新儀象法要》的作者生平,版本流傳和書中各部件在現代機械學中的作用。尤其是第3、4兩章,把“進儀象狀”和卷下水運儀象臺全文翻譯成英文刊出,使西方讀者能直接讀到《新儀象法要》中的精華篇章。在經過詳細的論證后,李約瑟得到一個肯定的結論:“我們看到,機械時鐘和機械化天文儀器是如何在中國共同成長的,它們事實上是在同一機械上結合起來的。……這方面的發展的成果被歐洲分為兩個階段接受了。”(《中國科學技術史》)。此外,法國漢學家馬伯樂(H·Maspero)也介紹過《新儀象法要》的基本內容,并把卷上渾儀全文譯成英文發表。
參考文獻
- 1.王振鐸:《揭開了我國“天文鐘”的秘密——宋代水運儀象臺復原工作介紹》,《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9期。
- 2.潘鼐:《中國恒星觀測史》,學林出版社,1989。
- 3.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科學出版社,1975。
- 4.Joseph Needham,Wang Ling&
- E.D.J.Price:《Heavenly Clockw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0。
上一篇:《新五代史》的主要內容,《新五代史》導讀
下一篇:《新修本草》的主要內容,《新修本草》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