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藥證直訣》的主要內容,《小兒藥證直訣》導讀
《小兒藥證直訣》是中醫兒科學專著。又名《小兒藥證真訣》、《錢氏小兒藥證直訣》。宋錢乙撰,由錢氏門人閻孝忠編集。成書于宋宣和元年(1119)。本書書目首見于 《宋史·藝文志》,原刻本已佚。宋代 《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文獻通考》等載有其著錄或輯要;明代《國史·經籍志》、《天一閣書目》、《世善堂藏書目錄》、《傳是樓書目》、《醫藏書目》等均載其著錄;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絳云樓書目》、《八千卷樓書目》、《經籍訪古志》等均載其輯要或著錄。其版本歷有演變,明代有兩種注本;清康熙年間有起秀堂的仿宋刻本;乾隆年間修纂《四庫全書》時,未詳上述復刻原本,從《永樂大典》所載集佚而成武英殿聚珍本,有不少缺漏和誤入的內容; 光緒年間周學海復得仿宋刻本,與武英殿本互校,并合入起秀堂本所附方論,成為較為全面、系統的版本; 1955年人民衛生出版社根據周學海本影印出版,為今流行的主要版本。
錢乙(約1032-1113),字仲陽,北宋著名兒科醫學家。祖籍錢塘(今浙江杭州),后遷于鄆 (今山東東平)。父錢穎,善醫,東游海上不返。自幼從姑父呂氏學醫,廣讀醫著,尤精 《本草》諸書,及長懸壺于世,為方不偏執一家,不泥古法,時出新意,以兒科名著山東。元豐(1078-1085)年間,應召治愈長公主之女疾。授翰林醫學;次年治愈皇子瘈疭,擢為太醫丞。因病謝職,后哲宗復召之,宿值于禁中,久之,復以疾辭。錢乙精于醫理,善診內、婦、兒諸科,專業兒科四十余年,戚里貴室及士庶之家爭相延診,所愈危癥甚多。著有《傷寒論指微》五卷、《嬰孺論》百篇、《小兒方》八卷,均佚。其門人閻孝忠廣集錢氏方論,輯成《小兒藥證直訣》,流行至今。
《小兒藥證直訣》 凡3卷,系錢氏繼承前 《顱囟經》的成就,博采諸家之說,總結自己臨床經驗而成。上卷為 “脈證治法”,論述小兒脈法、兒科診斷及五臟所主、五臟病等八十一脈證,是全書的核心。中卷為“記嘗所治病”,記述了錢氏所治22例病案。下卷為“諸方”,詳述120多首方劑的配伍和功用。現行本卷末附有《閻氏小兒方論》和 《董汲小兒斑疹備急方》。
《小兒藥證直訣》集中反映了錢乙的學術思想和醫療經驗,其內容具有以下幾個特色: 1、分析了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指出小兒在生理上“臟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壯”,在病理上“易虛易實,易寒易熱”,這一思想對小兒科臨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成為兒科學的重要理論基礎。2、根據中醫臟辨證理論,提出了兒科五臟腑辨證法,將臟腑辨證作為兒科證治的綱領,可把兒科常見病與五臟直接聯系起來(如心主驚、肝主風、肺主喘、脾主困、腎主虛等),對于中醫臟腑學說和兒科證治都有重要意義。3、確立了比較完整的兒科診斷的理論和方法,首先是以證、脈辨別病的寒熱虛實;同時注重望診,創造性地總結出“面上證”、“目內證”兩種較特殊的望診方法;對于如何觀察小兒的全身狀況、皮膚、指甲、大便、小便、頭面各部的氣色變化作了具體說明。4、對兒科常見病,特別是麻、痘、驚、疳四大證,作了甚為詳明的敘述;鑒別診斷已有相當水平;對驚厥的診治尤有創見; 將“諸疳”分為心、肝、脾、肺、腎、筋、骨七大類,有利于臨床診治。5、在治療上強調珍重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戒妄攻誤下,以“痛擊”、“大下”、“蠻補”為禁約,強調照顧小兒正氣,側重于小兒脾胃和腎臟的調養。6、創制了許多兒科良方,一反慣用香燥藥的時習,強調顧護小兒體質,適應小兒寒熱虛實變化特點,如從金匱腎氣丸化裁的六味地黃丸至今仍為滋陰的代表方劑; 療五臟虛實寒熱的瀉白散、瀉黃散、瀉青丸、異功散等,均為后世醫家推崇,成為古今名方。
《小兒藥證直訣》是我國現存最早、最系統的兒科學專著,全書理、法、方、藥俱全,內容豐富,對兒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明薛鎧《保嬰撮要》中的臟腑辨證即源于錢氏學說;明熊宗立譽該書為“活幼之筌蹄,全嬰之軌范”; 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贊稱“小兒經方,千古罕見,自己始別為專門,而其書亦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緒論,往往有回生之功”。后人遵錢氏倡養陰清熱之學,稱錢乙為兒科寒涼派的開山。該書對其他各科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后世對本書的研究首先在于臨床應用,推動了兒科臨床診治的發展,文獻研究有明熊宗立《類證注釋錢氏小兒方訣》注本,明薛己的《薛氏醫案》注本。在兒科名著《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作者不詳,1156)、《幼幼新書》(劉昉,1150)、《幼科發揮》(萬全,1549)等著作中都大量引用本書內容并作發揮。早年傳至國外,現有日安慶元年 (1684) 刻本。
參考文獻
- 1. 明薛己等撰:《薛氏醫案》載《錢氏小兒直訣》注本。
- 2. 錢乙撰: 《小兒藥證直訣》,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
上一篇:《小倉山房詩文集》的主要內容,《小倉山房詩文集》導讀
下一篇:《小山詞》的主要內容,《小山詞》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