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曼尼得斯篇》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古希臘柏拉圖著。又譯《巴門尼德》。中文本于1944年由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1982年商務印書館修訂再版。本書除正文外,并附有譯者陳康先生的《論柏拉圖的〈巴曼尼得斯篇〉》。全書24萬余字。
《巴曼尼得斯篇》是柏拉圖諸種對話體著作中最為費解的一部。本書正文除引論外,分為兩部分,重點是第二部分。關于本書自古以來解釋不一,至今仍是未完全解開之謎。譯者認為,本書中心問題是:極端相反者是否相互分離而不相互結合? 因為人分別“相”和個別事物。本書第一部只提出這個論題,并未解決。第二部分共包含8組推論及一個附錄。推論過程是以“一”的各種情況展開的。就“如果一是”,以及“如果一不是”,各做出四種假設。四組推論的結論涉及“一”,其余四組的結論涉及“其他的”。“一”是“一之相”的簡稱,表示某一個相。在第1和第6兩組里,柏拉圖指出,在什么條件下極端相反的“相”或范疇不相互結合;在第2、5兩組里他指出,在什么條件下它們相互結合;在第3、7兩組里他指出,在什么條件下極端相反的性質在個別事物里相互結合和看起來相互結合;在第4、8兩組里他指出,在什么條件下它們既不在個別事物里相互結合也看起來并非如此。本書的對話形式是借“齊諾”、“少年蘇格拉底”以及“巴曼尼得斯”之口展開的,為何如此,作者也深有其意。由于本書理論深奧,文字晦澀,譯者加注釋465條,便于讀者理解。
上一篇:《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廣弘明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