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佛教傳記。又名《高僧法顯傳》、《歷游天竺記》,1卷。注曰“沙門釋法顯撰”。法顯(約337~約422),東晉僧人。俗姓龔,平陽武陽(今山西襄垣)人。3歲出家,20歲受大戒。“慨律藏殘缺,于是遂以弘始元年歲在己亥,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尋求戒律。”陸去海還,遍歷北、西、中、東天竺,獲《方等般泥洹經》、《摩訶僧祇律》、《薩婆多律抄》、《雜阿毗曇心論》、《摩訶僧祇阿毗曇》、《彌沙塞律》、《長阿含》、《雜阿含》及《雜藏》等梵本。前后凡14年,歷多種艱險,游30余國。后于道場寺譯經多種,又將旅行見聞,撰成《佛國記》。卒于荊州辛寺。
書中詳細地記載了所歷各國的山川地勢、風土人情、物產氣候、宗教信仰、佛教勝跡、政治經濟、社會制度、語言文字等,內容十分豐富。從西行之始,寫到浮海東還,為以后西行求法的僧人起了很好的指導作用。唐代的義凈曾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說:“觀夫自古神州天地,輕生徇法之賓,法顯師則創辟荒途。”《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它敘述古雅,非后來行記所及。由于法顯“其人恭順,言輒依實”,保存了許多有關印度、斯里蘭卡及于闐、龜茲等地翔實資料,是研究古代印度諸國歷史、宗教的寶貴資料。就是在這以后百年左右,酈道元《水經注》中也充分吸收了《佛國記》中的記述,查檢對照有20多處。
本書是中國佛教僧人旅訪印度記中所存最早的典籍,頗為各國學者所重視,并有多種文字的譯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章巽校注《法顯傳校注》。
上一篇:《何氏語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你的誤區》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