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美國弗蘭克·戈布爾著。中文本根據美國華盛頓廣場出版社1970年版譯出,由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出版。亞拉伯罕·馬斯洛是美國最有影響的一位心理學家,他的心理學已形成為心理學史上的“第三思潮”。馬斯洛的心理學之所以稱為第三思潮,是相對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第一思潮)和華生的行為主義(第二思潮)。第三思潮無論是在思想內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上,還是在心理治療方法上,都是對弗洛伊德學說和行為主義理論的突破和揚棄。本書共17章,14萬余字。本書是由馬斯洛的5部主要著作和百余篇論文濃縮而成。馬斯洛認為無論是行為主義學說還是弗洛伊德學說都帶有心理宿命論的色彩。他強調人的主觀活動,人的需要不僅是生理的,同時也是心理的。當一個人的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后,更高一級的需要就會出現,而后者又起著主導的作用。馬斯洛的心理學最突出的貢獻是提出“自我實現”的人的觀念,他認為人類有共同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自我實現只能出現在年齡大一些人的身上。他們由于經歷豐富,具有洞察生活的能力,按照生活的真實面目看生活;他們總是更有決心,有清醒的是非觀,對未來有準確的預感。這些能力體現在生活的很多領域,不但包括對人的理解,而且包括對藝術、音樂、政治與哲學的理解。他們的認識具有客觀實在性,較少受到欲望、焦慮、恐懼、希望、肓目樂觀或悲觀的歪曲。馬斯洛把這種不加評判的認識叫做“存在認識”。本書還介紹了馬斯洛心理學中有關文化的價值標準,心理治療方法,人類潛力等理論進行了透徹的論述。
上一篇:《稗畦續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紅與黑》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