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意識和表象的世界》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又譯作《世界是意志和表象》,是德國以唯意志論和悲觀主義著稱的哲學家叔本華的主要著作。本書由商務印書館1982年11月出版,編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原書在出版之時(1818年),幾乎無人問津,并招致一批否定性評論,直到半個世紀后才贏得贊譽。全書51萬字,由4篇正論和1篇附錄構成,即世界作為表象初論,世界作為意志初論,世界作為表象再論,世界作為意志再論和康德哲學批判。作者從獨特的意志出發,借用貝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康德哲學中的先驗主義以及印度哲學中的禁欲主義和虛無主義等學說建立了一個反理性主義的龐雜體系。作者在第1卷中主要討論認識論問題。他開卷明宗——“世界是我的表象”,又把表象世界分為主體和客體兩個方面,認為單從主體出發,便可發現一切客體都具有的本質的、普遍的形式,而直觀是一切知識的根源。第2篇作者討論的是本體論問題。他認為世界的本質就是意志,自然界的一切包括人本身都是意志的客體化,認識、理性都是意志的工具。作者在此闡述了其唯意志論的主要內涵。作者在第2卷中論述了藝術或美學問題。他指出,藝術的出發點和對象是理念,其研究方式是直觀,其作用在于通過審美快感使人暫時擺脫痛苦,而只有擺脫觀念,非理性的天才方能作藝術的認識主體。第4卷主要討論道德問題。作者認為,道德考察的對象與其說是行為,不如說是意志,同時論述了“非義”、“公道”、“善惡”等幾個倫理學范疇。他在肯定意志對于世界的意義的同時,又主張否定生命意志,力揚禁欲主義。此書是非理性主義的重要著作,它對于后來尼采、柏格森等人的思想以及當代西方哲學的影響是巨大的。書前有任立撰寫的《中譯本導言》,書后附有《叔本華生平及大事年表》。
上一篇:《何大復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傀儡》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