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西漢末東漢初桓譚著。桓譚,字君山,沛國相人。自幼喜音律,善琴鼓,博學(xué)多通,遍習(xí)《五經(jīng)》。喜非毀俗儒,東漢光武帝時仕為侍詔,后因反對讖緯,觸犯光武帝,被貶為六安郡丞,郁郁不樂,死于赴任途中。桓譚是西漢末東漢初的著名思想家,他在哲學(xué)上的主要貢獻(xiàn),是反對讖緯迷信,主張無神論,提出了以“燭火喻形神”的學(xué)說,在當(dāng)時及以后歷史上,亦以此著稱。著作尚有《樂元起》2卷及《琴操》等多種,大都已經(jīng)佚失。該書反映了桓譚王霸并重、尊賢愛民、明正法度、澄清吏治的政治社會思想,和精神不離形體,“猶火之燃燭”的哲學(xué)思想,對后來的王充、楊泉、范縝等人都有直接的影響。該書論形神(據(jù)《弘明集》,及輯本《祛蔽篇》)說:“精神居形體,猶火之燃燭矣。如善扶持,隨火而側(cè)之,可毋滅而竟?fàn)T,燭無,火亦不能獨(dú)行于虛空,又不能后燃其灺。灺猶人之耆老,齒墮發(fā)白,膚肉枯臘,而精神弗為之能潤澤,內(nèi)外周遍,則氣索而死,如火燭之俱盡矣”。王充曾稱贊桓譚是“漢之賢人”,說“近世劉子政父子、揚(yáng)子云、桓君山,其猶文武周公,并出一時也”。又說:“挾桓君山之書,富于積猗頓之財(cái)”。《隋書·經(jīng)籍志》及《新唐書·藝文志》均著錄為17卷。唐章懷太子李賢《后漢書·桓譚傳注》稱為16篇,即《本造》篇、《王霸》篇、《求輔》篇、《言體》篇、《見證》篇、《譴非》篇、《啟寤》篇、《祛蔽》篇、《正經(jīng)》篇、《識通》篇、《離事》篇、《道賦》篇、《辨惑》篇、《述策》篇、《閔友》篇和《琴道》篇。據(jù)《東觀記》說,漢光武帝談該書,“敕言卷大,令皆別為上下”。其中《本造》、《閔文》、《琴道》3篇仍保持原狀,其余各篇均分為上下,共29篇。至唐宋時期亡佚不存。清代嚴(yán)可均、孫馮翼各有輯本。嚴(yán)可均輯本共4卷,所輯最為全面,收入《全后漢文》中,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校點(diǎn)本。孫馮翼輯本共1卷,有上海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
上一篇:《新唐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無冤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