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朝耆獻類征初編》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清李桓撰。李桓(1827~1891),字叔虎,號黼堂。湖南湘陰人,官至廣西布政使,后因病回籍,遂居家不出,專事著述。家藏書甚富,因以二十四年之力,編撰《耆獻類征》、《賢媛類征》二書,又著有《寶韋齋類稿》等。該書共484卷,附《國朝賢媛類征初編》12卷。輯錄清代自清太祖天命元年(1616)至道光三十年(1850)間列朝人物傳志。分宰輔、卿貳、詞臣、諫臣、郎署、疆臣、監司、守令、僚佐、將帥、材武、忠義、孝友、儒行、經學、文藝、卓行、隱逸、方技等19類。并附有《述意》、《總目》、《通檢》、《滿漢同姓名錄》、《宗室王公功績表傳》等。每一類中名次先后,職官多據科分仕年,間憑卒年。后8類主要以卒年為依據,間亦憑科分。如俱無考,則于篇中旁推時事時人,略計其人在歷朝的大致某個時期,分為初中晚3個時期。合傳與附傳中的人物以及親屬、類從,均以首列之人的生年為準,每卷后間有補錄,系已載者之續輯或未載者之補刊。取材以清國史館所藏本傳為主,同時也參考自傳和私家志銘,但采用極少。該書《述意》中稱,凡是自撰墓志或碑傳為本人子孫所撰,以及私家文集中的碑傳文字,雖不拘泥定例,但如非果有事跡盛傳,或事無實證近于諛墓者,均不敢濫用,所用者千百中不過一二。凡所收錄的文字,則不論長篇短札,悉行全錄,以求詳略互見,足資博考。所用文體及撰人姓名,亦隨文標出。故該書體例嚴謹,史料價值也比較高。草創于同治六年(1867),15年后粗具規模,成416卷。曾將總目刊出,郵寄海內學者嚴加證正。2年后又將全帙交黔陽楊樂庭覆勘,增為484卷。至光緒十六年(1890)由作者自刻刊行。此書有臺灣明文書局《清代傳記叢刊》據湘陰李氏刻本影印本。1984年民族文化宮圖書館古籍組編有《國朝耆獻類征初編人名索引》影印本,可參考。
上一篇:《國朝學案小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圣經》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