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學的內容
“八代之衰,其文內竭而外侈”。這是劉熙載對駢文弊端至為簡明準確的概括(《藝概·文概》)。早在隋唐以前,就有反對駢文、提倡質樸文風的呼聲,這種呼聲隨著駢文的日趨沒落而日益高漲,散文也由初露端倪而漸成氣候。經過眾多古文家的努力,經過緩慢的演進、積累,散文終于在中唐的韓愈、柳宗元等人手中,達到蔚然極盛的地步。
韓、柳等人為提倡古文所做的努力,習慣上稱為古文運動。古文運動不始于韓、柳,但只有經韓、柳的努力,才“達于最高的發展”①。韓、柳可以看作是隋唐五代散文的界標:在他們之前,是醞釀,是積累;在他們之后,散文復趨衰弱,直至宋代重新振起。
韓、柳的成就,不僅標志著隋及初唐以降文壇上對文風改革的各種努力有了歸宿,而且意味著古文這種解整歸散的文體能夠煥發極大的藝術性,以與從六朝以來就占據文壇支配地位的駢儷文體相抗衡。盡管在晚唐時期駢文創作仍有實績,后世亦屢有復興,但從韓、柳開始,又經宋代古文家的祖述發揚,古文幾乎一直占據古典文章學的中心,則是基本的事實。
注釋
① 參見胡云翼《中國文學史》第十一章《唐代的文學運動》,北新書局1932年版。案,“古文運動”是20世紀初受時代風潮影響而開始使用的名稱,后被文史研究者廣泛沿用。
上一篇:遼金元文學與社會文化
下一篇:隋唐五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