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通》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正字通》,明張自烈撰。自烈字爾公,南昌人,從此書“凡例”可知,這部字典是為了補正《字匯》的缺漏和錯誤而作,所以分部、排字等體例,全照《字匯》之舊,并把《字匯》首末卷的各種附錄,都排在正文之前,只取消了原來的“韻法”一項和每部前面的目次表。凡例中所謂“舊本”即指《字匯》而言。此書的編排注釋有些地方改變了《字匯》的辦法。約略說來,可分為以下幾點:(一)《字匯》按分部分畫的原則,把一個字的古、籀、訛、俗各體分入各部;《正字通》雖也用這個辦法,但將散見各部的異體都注于本字之后,使讀者查到本字,即同時認識了它的異體,較為便捷。(二)引用經義子集的原文,注意了上下文的連貫,并引用原注來說明所引的書,有時還對所引之注又加解釋。這使注的意思更加明白。(三)《字匯》各部對同一事物而分二字的,如鸚鵡、狻猊、蟋蟀、蓓蕾等復音詞都是前后兩見,注釋重復;此書則刪去重復,只叫它見于一處。如“狻猊”即在7畫“狻”字下解釋,8畫“猊”字只注音切,說明“見前狻注”。(四)《字匯》對不同部而相通的字,如口部的“吶”與言部的“訥”字注釋彼此雜見;此書則于口部的“吶”字下解釋兩字的異同,在言部“訥”字下即說“詳見口部吶注”。(五)《字匯》引《周易》、《禮記》、《釋名》、《白虎通》之類的書,往往強葉其音,此書則除詩歌、銘贊、謠諺葉韻外,其他一律不載葉音。較為切合實際。(六)《字匯》同字同音,有時采用諸家之說,分注幾個反切,反倒使讀者無所適從;此書通則對一個字的一個音讀,只注一個反切,以減少糾紛。此書還對《字匯》注釋的錯誤,作了一些訂正;把《字匯》涉及州郡沿革、古今姓氏諸字的缺漏或未詳的作了補充,并擴大采注書籍的范圍,增引了佛道兩教的書籍和醫藥、方伎等書中的文字。
《正字通》與《字匯》相比雖然有了改進,但也存在著一些缺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曾經指出它“征引繁蕪,頗多舛駁,又喜排斥許慎《說文》,尤不免穿鑿附會”。
上一篇:《楚辭集注》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漢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