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堂文藪》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本書是程千帆的論文集。自稱唐代皮日休“編次其文,發篋叢萃,繁如藪譯,因名其書曰《文藪》,”而本書是一部論學雜著,內容同樣“繁如藪譯”,因此也就沿用了這個書名。本書共分四輯:第一輯8篇,是有關文學的,包括古典小說、戲劇、詞曲、對聯各方面的論述;只是沒有論詩的,因作者自謂“已經另外編成《古詩考索》一書”了。其中《韓愈與唐代小說》一篇,是陳寅恪先生于1936年以英文發表的論文,收入本輯的是作者的譯文。另外《讀〈遺山樂府〉》、《讀馬致遠的〈天凈沙〉》兩篇,是作者亡妻沈祖棻的遺作,亦附錄于此。其他均是作者的論文。第二輯是漢魏六朝文學散論3篇,是作者1946年在武漢大學講授文學史的講義,今天看來,亦有可參考之處。第三輯8篇,是有關校讎目錄學的。寫的時間較早,約在1935年至1942年,那是為了在金陵大學和武漢大學講課之用。解放之后,這類課程久不設置,直至1980年作者為南京大學和山東大學的研究生開這門課時,由同學們錄音整理成為《校讎學略說》。講授的內容,廣泛而深刻。按作者的說法,校讎的原始意義,就是改正書面材料上的錯誤使之恢復或接近本來面目。“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故曰讎也。”這是狹義的;廣義的則兼指書籍的板本、校讎、編輯、目錄、藏弆和流通等方面的研究。如宋代鄭樵的《校讎略》、清代章學誠的《校讎通義》這兩部專著都涉及廣義的校讎。作者旁證博引,列舉古書發生錯誤的情況和原因,從而提出校勘的方法。例如子夏指出“晉師三豕涉河”一句中,“三豕”是“己亥”之誤,是據字形相近而校勘。也可以根據押韻的形式來推斷。如《楚辭·離騷》:“曰黃昏以為期分,羌中道而改路。”有的本子有這兩句,有的則無。通觀《離騷》韻例皆為雙進,如有這兩句,聯系上下文就是“武、怒、舍、故、怒”五字相葉,成為單數,不合全篇體例,因此可推斷這二句是衍文。諸如此類例子極多,分析極為精當,可見作者學識之淵博,治學之嚴謹,較之魯迅校《嵇康集》、聞一多校《楚辭》,陳垣校《元典章》均無遜色。特別是這門學科久不為人重視接近失傳的時候,這篇著作更有他的珍貴意義。第四輯收文5篇,前兩篇是劉永濟和黃季剛兩位前輩學人的傳記和軼事,重點是談他們的為人和治學的精神。其他3篇則是作者對學術風氣及治學方法的一些看法。本書1984年由齊魯書社出版。
上一篇:《長生殿》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陸游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