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偽經考》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近代康有為著。康有為(1858~1927),近代著名學者、政治家。廣東南海人,人稱南海先生。光緒進士,光緒二十一年(1895)聯合赴京會試舉人舉行“公車上書”,光緒二十四年(1898)主持“百日維新”,即戊戌變法。博通經史、諸子及佛教典籍,22歲以后又接觸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政治學說。著作尚有《孔子改制考》、《論語注》、《孟子微》、《諸天講》、《戊戌奏稿》、《大同書》及詩文集等多種。該書共包括《秦焚六經未嘗亡缺考》、《史記經說足證偽經考》、《漢書藝文志辨偽》、《漢書河間獻王魯共王傳辨偽》等14章。其觀點主要是認為漢代魯共王、河間獻王得到古文經的史事不實,古文經都是劉歆所偽造的,目的是幫助王莽更法立制,是王莽一朝之學,與孔子無關,因此稱之為“新學”、“偽經”。認為今文經是孔子真經,闡述孔子托古改制和《公羊春秋》三世變易的微言大意,為戊戌變法制造輿論。在學術上,集前人疑古之大成,指出了一些偽經偽史,富于創見,大開疑古之風,對學術界有較大影響。錢玄同評價該書說:“我認為康氏說古文經為偽造,證據是極確鑿的。所以我說康氏這部《新學偽經考》是極重要極精審的辨偽專著,是治國故的人們必讀的要籍。至于康氏尊信今文家言和他自己的‘托古改制’的經說,還有他那種‘尊孔’的態度,其為是為非,應與《新學偽經考》分別評價。《新學偽經考》在考證學上的價值,決不因此而有增損。”同時還指出該書在辨偽方面最重要的發明,為證明了秦焚《六經》未嘗亡缺與河間獻王及魯共王無得《古文經》之事二點,說它:“所舉的證據沒有一條不是極確鑿的,所下的斷語沒有一條不是極精審的”;“真是巨眼卓識”,“一經點破,真要令人絕倒”。但該書中也包含有一些與史實不符的臆斷、如認為《儀禮》、《易經》等《六經》悉為孔子一人自撰,尤其是認為《易經》的《卦辭》、《爻辭》、《彖傳》、《象傳》為孔子一人所作等。書成于光緒十七年(1891)。有廣州康氏《萬木草堂叢書》本和武林望云樓石印本等多種版本流行。戊戌變法失敗后遭清廷禁毀。到1917年改名為《偽經考》重刊,有重刻《萬木草堂叢書》本和1931年北平文化學社標點本。1956年古籍出版社出版重印標點本,恢復原書名。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康有為全集》本,為目前的較好的版本。作者另著有《孔子改制考》一書,性質與該書相同,在考辨方面較該書更進一步,有1958年中華書局校點本,1988年再版,可參看。
上一篇:《文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舊唐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