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簡介|介紹|概況
詩歌篇名。唐杜甫作。宋黃徹《䂬溪詩話》:“或謂:子美詩意寧苦身以利人,樂天詩(《新制布裘》、《新制綾襖成》)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較之,少陵為難。然老杜饑寒而憫人饑寒者也,白氏飽暖而憫人饑寒者也。憂勞者易生于善慮,安樂者多失于不思,樂天宜優。或又謂:白氏之官稍達,而少陵尤卑;子美之語在前,而長慶在后,達者宜急,卑者可緩也。前者唱導,后者和之耳。同合而論,則老杜之仁心差賢矣。”宋鄭思肖《杜子美〈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圖》:“雨卷風掀地欲沉,浣花溪路似難尋。數間茅屋苦饒舌,說殺少陵憂國心。”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從安居推及人情,大有民胞物與之意。”清浦起龍《讀杜心解》:“起五句完題,筆亦如飄風之來,疾卷了當。 ‘南村’五句,述初破不可耐之狀,筆力恣橫。單句縮住黯然。‘俄傾’八句,述破后拉雜事,停‘風’接‘雨’,忽變一境;滿眼‘黑’‘濕’,筆筆寫生。‘自經喪亂’,又帶入平時苦趣,令此夜徹曉,加倍煩難。末五句,翻出奇情,作矯尾厲角之勢。宋儒曰:包與為懷。吾則曰:狂豪本色。結仍一筆兜轉,又復飄忽如風。《楠樹篇》峻整,《茅屋篇》奇奡。彼從拔后追美其功而惜之,此從破后究極其苦而矯之。不可軒輊。”郭沫若《李白與杜甫》:“詩里面是赤裸裸地表示著詩人的階級立場和階級情感的。詩人說他所住的茅屋,屋頂茅草有三重。這是表明老屋的屋頂加蓋過兩次,一般地說來,一重約有四、五寸厚,三重便有一尺多厚。這樣的茅屋是冬暖夏涼的,有時候比起瓦房來還要講究。茅草被大風刮走了一部分,詩人在怨天恨人。使人吃驚的是他罵貧窮的孩子們為‘盜賊’,孩子們拾取了被風刮走的茅草,究竟能拾取得多少呢?虧得詩人大聲制止,喊得‘唇焦口燥。’貧窮人的孩子被罵為‘盜賊’,自己的孩子卻是‘嬌兒’。他在訴說自己的貧困,他卻忘記了農民們比他貧困百倍。異想天開的‘廣廈千萬間’的美夢,是新舊研究專家們所同樣樂于稱道的,以為‘大有民胞物與之意’,或者是‘這才足以代表人民普遍的呼聲。’其實詩中所說的分明是‘寒士’,是在為還沒有功名富貴的或者有功名而無富貴的讀書人打算,怎么能擴大為‘民’或‘人民’呢?農民的兒童們拿出了一些被風吹走的茅草都被罵為‘盜賊’,農民還有希望住進‘廣廈’里嗎?那樣的‘廣廈’要有千萬間,不知道要費多大的勞役,詩人恐怕沒有夢想到吧?慷慨是十分慷慨,只要‘天下寒士’皆大歡喜,自己就住破房子凍死也不要緊。但如果那么多的‘廣廈’真正象蘑菇那樣在一夜之間涌現了,詩人豈不早就住了進去,哪里還會凍死呢?所謂‘民吾同胞,物為吾與’的大同懷抱,‘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契稷經綸,只是一些士大夫們的不著邊際的主觀臆想而已。”今人霍松林說:“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如果說讀到‘歸來倚仗自嘆息’的時候,對他‘嘆息’的內容還理想不深的話,那么讀到‘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總該看出他并不是僅僅因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嘆、而失眠、而大聲疾呼吧!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里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并發生過積極的作用”(《唐詩鑒賞辭典》)。此詩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八月,時杜甫流寓成都,構屋于浣花溪畔。一場秋風卷去屋上茅草,詩人感慨而作此詩。詩篇描寫了作者的茅屋被秋風吹破而漏雨難眠的情景,并由目前的處境想到過去的遭遇,由自身的痛苦聯想到流離失所中的廣大人民,提出了寧愿犧牲自己也要換取天下人民溫暖的愿望,表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主要藝術特點是:一、敘事層次清晰、真切生動;抒情酣暢淋漓、結尾畫龍點睛,使全詩境界得到拓展和升華。敘事按風來、屋破、雨至、屋漏的順序,依下午、傍晚、入夜、夜深的次第來寫,一苦風卷茅草,二苦群童搶草,三苦屋漏雨濕,四苦徹夜難眠;抒情部分,則由己及人,直抒胸臆,因前面敘事詳細,故顯得崇高而不空洞,敘事與抒情融合一起,形成全詩渾厚完整的意境,表現了作者身居漏室、胸懷八荒的形象。二、充分發揮歌行體自然流麗的長處,語言樸素淺近而又飽含深情;句式參差錯落,和詩篇跌宕起伏的感情融會一致,感染力極強。
上一篇:《蘇秦始將連橫》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荊釵記》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