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花聲·雨花臺》簡介|介紹|概況
詞篇名。清朱彝尊作。雨花臺:在今江蘇南京。《江寧府志》:“雨花臺在南城三里聚寶門外據岡阜最高處。梁云光法師講經于此,凡講經天雨花如雪,故名其臺。”今人夏承燾等《金元明清詞選》說:“這首詞是作者游覽雨花臺的吊古傷今之作,是一首名作。雨花臺所在地的南京,不僅是六朝的都會,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和明末的福王也曾以南京為都城。作者生在明清易代之際,游雨花臺不禁有所悵觸。詞中寫道:繁花的都市荒涼了,歌板酒旗零落了,雨花臺成為空壇了,貴族大家的燕子飛到尋常老百姓家去了。特別是末二句:‘燕子斜陽來又去,如此江山!’是全首詞中的警句。這二句運用唐人詩意,寫出作者對時移境遷而江山依舊的滄桑興亡之感。”今人吳翠芬說:“時移世變,江山依舊,詞人有抒不盡的滄桑興亡之感。……詞所寫的空間是以雨花臺為中心點的憑闌眺望所及的視野,詞的描寫順序是:金陵古城西北的白門、江水、石頭城到城中的大小長干到城南雨花臺。鏡頭由遠向近推移,宛如影視畫面一一轉換,最后以燕子作為特寫鏡頭定格。但全詞結而不束,仍留有神馳意想的廣闊天地。此詞所寫的時間是寒秋季節,斜陽夕照的傍晚時分。全詞上下所描寫的景象基調則是衰颯、寂寞、零落、凄寒、遲暮、空無所有。除了開頭與結尾是動態的筆墨外,通篇都是蕭瑟荒涼、靜止凝固的圖景,給人以低沉、壓抑之感。”(《金元明清詞鑒賞辭典》)此詞寫作者登臨雨花臺憑眺而產生的物是人非、吊古傷今之情。妙用唐劉禹錫《金陵五題》詩之神髓,而另有一番情腸意匠,用筆遒勁醇雅,沉郁渾樸,聲調健朗;結句“燕子斜陽來又去,如此江山”,抒發世易時移滄桑興亡之感,沉摯悲涼,而又出之以清厲之音,良足動人心魄。清詞評家譚獻稱其“聲可裂竹”(《篋中詞》),非為過譽。
上一篇:《賣炭翁》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卜居》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