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岱宗:指泰山。
青未了:指青翠之色一望無際。
造化:大自然。
鐘:聚集。
陰:山北。
陽:山南。
割:劃分。
蕩胸:云氣層迭,激蕩心胸為之開闊。
決眥:形容極度使用目力。
鑒賞導示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代表作。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陽應進士舉,落第,于是漫游齊、越一帶,這詩是游泰山時所作。泰山為東岳。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故題作“望岳”。詩中描繪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氣勢,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絕頂的心情,都是從“望”字著筆的。
鑒賞
一、二句寫遠望泰山之色,以設問領起:泰山到底怎么樣呢?它居齊魯之間,峰巒青蒼之色,齊魯之外,遠遠可以望見。
三、四句寫近望泰山的秀麗和氣勢。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賦予了泰山,泰山是天地間神秀之氣的集中所在;泰山真高,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兩面。
五、六句寫細望泰山之景。只見山中層云疊生、舒展飄拂,心胸也像經過洗滌一般;凝神遠望,目送山中的飛鳥歸林。
七、八句表達極望泰山之情。詩人虛寫想象中極目遠望的景象:總有那么一天我要登上泰山的絕頂,一覽無余,會看到周圍的群山是那樣的矮校這兩句詩一方面寫泰山之雄偉,另一方面也寫詩人的壯志豪情,它預示了詩人未來的偉大發展,同時還包含著深刻的哲理,激勵鼓舞人們要勇于登攀,去領略美好的風光。
這首詩描繪了祖國名山雄偉高峻、神奇秀美的壯麗景色,抒發了青年杜甫勇于登攀、騰凌絕頂的壯志豪情,洋溢著浪漫主義氣息。
鑒賞要點
[1]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校”
[2]緊扣“望”,突出“高”。
[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4]注意遣詞煉句。
上一篇:(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小學生古詩鑒賞
下一篇:(南北朝)謝脁《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小學生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