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無名氏
怨回紇·曾聞瀚海使難通
曾聞瀚海使難通,幽閨少婦罷裁縫。緬想邊庭征戰苦,誰能對鏡冶愁容!久戍人將老,須臾變作白頭翁。
這是一首思婦的怨情詞。丈夫久戍不歸,少婦思之既深,長歌當哭。它從一個側面揭露了戰爭給人民特別是給婦女帶來的痛苦。小詞以抒情見長,含蓄而凝重,纏綿而深沉。
“曾聞瀚海使難通,幽閨少婦罷裁縫”兩句,借敘事以表現內心活動。“曾(zēng)聞”,即竟聞,怎聞,是驚疑之辭。本來,兵戎相見時的中原與西域,信使難通是常見之事。但對這位少婦來說,卻感到不好理解,也不愿朝這方面去理解。但畢竟這是事實,因而她一聽說信使難通,便為之一驚!何以如此地驚疑呢?蓋因她從丈夫應征戍邊之后,即日夜趕制戎裝,渴望有一天能送抵行人手中,以表達為妻的一片真情;但是,忽聽到邊地局勢緊張,連皇家信使都難以前往的消息,在感情上就難以接受這嚴酷現實的打擊,與其信其有,毋寧認其無。然而,待她冷靜下來之后,就意識到給丈夫的衣物已無法送達他的手中了,因此才無可奈何地停下了手上的針線活。一個“罷”字,寫出了少婦中止女紅時何等地不情愿,表現出一種心灰意冷的愁情與怨情。
既然連縫制戎裝以寄托思念之情的那一點點慰藉都失去了,那么留給少婦的就只剩下了愁思遙想,“緬想邊庭征戰苦,誰能對鏡冶愁容”兩句,就是這種思情的心理獨白。“緬想”一句,看似泛泛之談,但若設身處地,即不難想見那少婦如何按照柔弱女子特有的思想邏輯去體味想象中的沙場生活的艱苦——跋山涉水、忍饑挨餓、衣衫襤褸、疆場拼搏、思家盼歸等等,她成天價冥思苦想,百無聊賴,哪里還有心思去嚴妝飾容呢!透過這種心理剖白,可以想象出一個經受戰爭磨難的憔悴少婦的形象。
眼前已是難耐,日后更不堪設想,“久戍人將老,須臾變作白頭翁”兩句,是少婦對連年戰爭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抱怨。“久戍”和“須臾”是兩個對立的時間概念,把這樣一對時間逆差甚大的詞語連用,容納著少婦和戍卒多少辛酸!也流露出對戰爭的極度不滿,揭露和控訴了戰爭破壞人民幸福的罪惡。
上一篇:(唐)韓翃《章臺柳·寄柳氏》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宋)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懷舊》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