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楊萬里
昭君怨·詠荷上雨
午夢扁舟花底,香滿西湖煙水。急雨打篷聲,夢初驚。卻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還聚。聚作水銀窩,瀉清波。
楊萬里這位以“活法”描寫自然風光取勝的南宋詞人,在這首小令中,同樣以輕靈奇巧的筆調描繪出夢泛西湖、被雨驚醒之際的情景,寫得夢幻似真,意趣橫生,由夢到醒,意境如畫,表現了作者敏銳捕捉形象的功力和無比熱愛生活的志趣。
上闋由“午夢”落筆,寫他在中午睡夢之中,駕著一只小船,劃行荷花之下,只覺水霧迷濛的西湖處處幽香撲鼻。正在心神陶醉之際,猛然聽到一陣急促的雨點敲打著船篷聲,把他一下子從夢中驚醒。“扁舟”能夠劃行于“花底”,小船之小巧輕快、隨意游蕩,荷花之亭亭玉立、布滿西湖,自是不言而喻;既有滿湖荷花,當然聞到處處飄香,而小船行于水上,必然看到碧波瀲滟、煙籠霧鎖的西湖景象。“煙水”空濛,逗引來一陣急雨,似奇也還在理;急雨敲打船篷發出答答響聲,以致驚醒詞人美夢,尤其順理成章。我們看他從“午夢”寫起,以夢驚收筆,筆筆描畫,層層渲染,寫得夢境如真似幻,惝恍迷離,有色有香,有形有聲,而又絲絲入扣,一筆不漏,展現了有如置身仙境的夢境全過程,字里行間洋溢著對這泛舟西湖之勝境的熱愛。結尾一個“驚”字,使詞人由夢境回到了現實,夢中的一切美好景象統統消失,不僅表露了留連夢境、遺憾成空的心情,而且自然無痕地開啟了下文。
下闋緊承“夢初驚”,由寫泛舟西湖、花香雨急的美好夢境,轉寫夢醒之后觀賞池荷跳雨、水珠聚瀉的動人現實。
詞人被急雨打篷之聲驚醒之后,睜眼一看,哪里還有泊舟花下、雨打船篷之境,卻只見急雨正敲打著池塘中的荷葉、葉面上雨珠在活蹦亂跳之景。再仔細一看,那一個個雨珠就像一顆顆晶瑩玲瓏的珍珠,被剛才下的雨點打散,又立即聚攏起來,就這樣在荷葉上滾來滾去,不斷地向葉心的凹處匯集。詞人看得入迷了,繼續觀賞下去,只見那些不斷向一處匯集的珍珠,竟然化成了一窩雪白純凈的水銀,壓得荷葉再也承受不住了,它們就像一道清澈透明的水波,傾瀉到了池塘中。“卻是”二字,使夢境向現實自然過渡,表達了詞人睡眼乍開又驚又喜的神情。“池荷跳雨”,則與西湖荷花、急雨打篷巧妙勾連,相互照應,暗示那夢境的滿湖香氣正是“池荷”散發的幽香,那夢境的打篷雨聲正是“跳雨”打荷的音響,這就入情入理、細密奇巧地將夢境與實境連成一氣,表達了詞人即神往夢境而又欣賞勝于夢境的實境之心境。其中一個“跳”字,不僅與上闋的“打”字前呼后應,點明夢境轉入實境之關鍵,而且活畫出雨勢很急、雨珠猛濺的情態,展示出一個活潑多趣、更加美妙的現實世界。“真珠”,通名珍珠。以珍珠喻雨滴之滾圓、銀亮,令人喜愛之極,自很傳神;而其散了還聚、聚了還散、再散再聚,匯成一汪水銀似的清泉,終至直瀉而下,這其間表現出詞人敏銳的觀察力和入神的如癡如醉的欣賞力,以及善于選取動詞、擅長生動設喻以描寫變化、捕捉形象的藝術表現力。詞人就這樣輕巧奇妙地畫出了雨打荷葉不斷變化的圖景,表達了以急雨驚夢之遺憾映襯詠荷上雨之欣喜的暢快心情。
上一篇:(宋)楊萬里《昭君怨·賦松上鷗》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唐)韓翃《章臺柳·寄柳氏》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