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清照
武陵春·風(fēng)住塵香花已盡
風(fēng)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此詞作于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春天,時李清照五十二歲。上年九月,金兵又南侵,李清照為了避難,從臨安(今浙江杭州)溯富春江而上,經(jīng)嚴灘,抵達金華。此詞就是寫她只身流落在金華的心態(tài)。
首句“風(fēng)住塵香花已盡”,既通俗又凝煉,暗示了在此之前曾發(fā)生過風(fēng)吹雨打、落紅滿地的景象,如今風(fēng)已住,繁花已盡,被狂風(fēng)暴雨摧殘的落紅多日來被人踐踏,已“零落成泥輾作塵”,所以塵土發(fā)出陣陣香氣。這句寫外部環(huán)境,字里行間充滿了詞人對這景象的痛惜之情,也暗寓著對自身飄蕩無依生活的深沉感慨。
次句“日晚倦梳頭”,與前期寫的《鳳凰臺上憶吹簫》“起來慵自梳頭”語意相同,都是從倦于梳頭描摹懶散意緒,但其中的原因卻大不相同。《鳳凰臺上憶吹簫》寫的是與丈夫暫時分離,因一時獨居而無心梳妝打扮,而此詞寫的是在國破家亡與丈夫死別之后,由外部環(huán)境觸發(fā)而使她完全心灰意冷,所以在太陽升得老高時還倦于梳頭。
三、四兩句點明“日晚倦梳頭”的原因。“物是人非事事休”,這句包含的內(nèi)容很廣。春天的風(fēng)景一年一度,如今又來了;丈夫的遺著以及其它遺物,都依然如舊,這都是“物是”。可是人已經(jīng)不在了,這是“人非”。睹物思人,物是人非,這不是偶然的、輕微的變化,而是重大的、劇烈的、永遠不能挽回的變化。人已經(jīng)死了,原來夫妻間的閨房之樂、恩愛之情,以及與丈夫共同鑒賞書畫,歸來堂中品茶談笑……,所有的事情都不會再有了,所以用“事事休”三字來概括。所以,這句包含著詞人的極端沉痛,真是聲聲淚、字字血啊!這千萬椿事情,千頭萬緒,心亂如麻,不知從何說起,剛想說,眼淚已奪眶而出,“欲語淚先流”一句,寫得既生動形象,又實在是感人至深!
下片轉(zhuǎn)入抒寫內(nèi)心活動,更為形象、細致、深刻。連用“聞?wù)f”、“也擬”、“只恐”等三組虛字,傳神地表現(xiàn)出詞人的心理活動過程。“聞?wù)f雙溪春尚好”,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春光明媚,正是游賞的大好季節(jié),于是詞人動了游覽之興,“也擬泛輕舟”,李清照是特別喜歡劃船的,早年寫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就可看出她劃舟游覽的極高興致。如今乘此“春尚好”的季節(jié),雙溪又是金華著名的風(fēng)景區(qū),于是她又想去泛舟游樂,借此也可擺脫心中的許多煩惱事。“春尚好”、“泛輕舟”,措詞輕松,節(jié)奏明快,表現(xiàn)出詞人一時的喜悅心情。但是,在“泛輕舟”前加“也擬”二字,又把詞人憂慮重重、猶豫不定的心態(tài)傳神地反映了出來。同時,“輕舟”一詞,也為下文的“愁重”作了鋪墊和襯托。
結(jié)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是歷來為讀者所激賞的名句。舴艋舟,形容舟之小。擔心自己的憂愁太多太重而輕舟載不動,這個比喻非常新穎生動。歷來用具體形象比喻抽象感情的詞中名句很多,如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觀的“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賀鑄的“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等等,都是形容愁之多。李清照此詞則比他們更進了一步,將愁寫成有重量的可以用船裝載的東西,這是李清照的獨特嶄新的創(chuàng)造,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貼,渾然天成,不著痕跡。從這個比喻中,可使讀者更深切地體會到詞人無與倫比的沉痛心情。
上一篇:(五代)李珣《巫山一段云·古廟依青嶂》原文賞析
下一篇:(宋)黃庭堅《西江月·月側(cè)金盆墮水》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