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查慎行
望江南·朝發景德鎮,夜抵饒州,舟中即事三首
其一
江行好,裊裊掛帆時。一練澄波煙鎖住,三竿紅日霧消遲。此景曉來宜。
其二
江行好,歷歷亂帆時。牛背日斜鴉獨立,漁灣人去鷺雙窺。此景晚來宜。
其三
江行好,寂寂卸帆時。群雁驚人霜外起,小船吹笛月中移。此景夜來宜。
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張舜民更將詩畫互補看作二者可以互換:“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畫墁集》卷一《跋百之詩畫》)。北宋人宋迪作山水畫八題:平沙落雁、遠浦帆歸、山市暗嵐、江山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落照。而元人馬致遠亦作有同題山水散曲《雙調壽陽曲》八首。在我國,山水同是文學與藝術的寵兒,查慎行這江行即事的三首《望江南》,就是其中有畫的短篇佳作。
作者早上從景德鎮出發,夜間抵達饒州(今江西波陽一帶),沿途風光盡入眼中,特擇曉景、晚景、夜景,寫成這三首小詞,在統一的主題下,描摹了不同時間所見的美景。
第一首所寫是掛帆待航時所見的曉景。“裊裊”,狀掛帆時桅、帆、船之晃動。此時放眼望去,但見霧氣迷濛,江波如被煙鎖。“一練澄波”是化用謝朓詩句“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在霧中曉航,直到日上三竿時,白霧才遲遲消退。那白帆、紅日、綠水、因晨霧之隔,空濛隱約,似有似無,其朦朧之美,非身歷難以體會。“此景曉來宜”,言之雖直也言之最確。
第二首所寫是身在船中所見的江邊晚景。黃昏之時,江上是“歷歷亂帆”,“亂”為混雜意,諸船航向不一、大小不等、快慢不同,故著此字。“歷歷”意為分明可數,眾帆雖亂,但斜陽之下,白帆清晰映目,故曰“歷歷”。再看江邊,牛背沐著夕陽,烏鴉獨立枝頭,雖未狀其聲,但牧童竹笛、牛叫、鴉噪,不難想見。漁灣葦叢中,漁人歸去,鷺鳥雙雙,張眼窺視。夕陽之下,帆影似剪,牛背牧歸,烏鴉還樹,白鷺藏葦,有動有靜,有大有小,紅、白、黑的三色基調,組成清晰淡雅的畫面,確是“此景晚來宜”。
第三首所寫是船達目的地后所見的江中夜景。經過一天航行,夜抵饒州,夜間寂靜,故曰“寂寂卸帆時”。當此萬籟無聲之時,忽因船到,人聲驚動宿雁,霜外雁聲劃破了秋夜的寧靜。月光之下,小船輕移,笛聲依稀可聞。在如銀的月色下,人影帆聲,雁起霜外,笛傳舟中,其韻味實非早、晚所有,真是“此景夜來宜”。
這三首小詞分寫江行三景,似詩中的聯章體,亦似曲中的幺篇,其各有畫面則似通景畫。其實,推原《詩經》中的《國風》,就以重章疊句見回環復沓之美。《望江南》頗具歌謠風味,欲寫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互相聯貫又各自獨立的江行即事詞,此調三首可謂達到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作者各擇曉、晚、夜最具特征之物,構成傳神的畫面,“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確是寫生高手。芥子須彌,小中見大,讀此作足讓人悟得詩畫相通之妙。
上一篇:(宋)金德淑《望江南·春睡起》原文賞析
下一篇:敦煌曲子詞《望江南·莫攀我》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