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朱孝臧
清平樂·夜發(fā)香港
舷燈漸滅,沙動荒荒月。極目天低無去鶻,何處中原一發(fā)?江湖息影初程,舵樓一笛風(fēng)生。不信狂濤東駛,蛟龍偶語分明。
光緒二十九年(1903)秋,朱孝臧出任廣東學(xué)政,不久即與兩廣總督岑春煊齟齬,于三十一年(1905)夏引疾辭職。是年秋冬際從香港搭輪赴滬上息影告隱,這首《清平樂》即作于此時。
朱孝臧在幾年前的戊戌變法中雖不是維新骨干人物,但其基本立場傾向是同情并理解“新派”的,與劉光第等情好甚篤。這次與總督的沖突的深層基因?qū)嵪底兎鳟a(chǎn)后派系斗爭的余波所致,也是他對庚子八國聯(lián)軍侵略破壞后朝綱愈益潰敗的憤懣表現(xiàn)。所以詞的基調(diào)的黯淡深沉、郁勃蒼涼,呈現(xiàn)一種冷峻色調(diào),不僅僅是緊扣詞題“夜發(fā)香港”之“夜”,而且是以蒼茫夜色喻示著政局垂危。作為一個雖仍效忠封建政權(quán)但頭腦尚稱清醒的士大夫,其心情之凄涼郁悶完全可以想見,至于切身遭際,與總督的不合以及對排斥清流、箝制言論之憤懟,在詞的結(jié)尾處亦完全可得而感受到。
上片先以二句勾勒并渲染近岸海面的濃重夜霾。船上燈的漸次熄滅,一個“漸”字將夜?jié)u深的時間流程抉現(xiàn),而秋月荒涼漸由水天交接處升起也在燈滅之際愈顯突出。月色照在沙灘上呈現(xiàn)一種恍惚迷幻之感正是從這樣的視野中得來。“沙動荒荒月”五字具現(xiàn)其老辣洗煉而又深刻的筆力。“荒荒”既有荒涼之意,又兼恍惚之味。“荒”可通恍,荒忽亦即恍惚。于是,隱約難辨的幽暗狀貌畢現(xiàn)紙上。而那個“動”字最見警策靈動,把恍惚感覺中海邊沙灘在迷離月色下似現(xiàn)若隱的景象寫得極真切,視覺引起的復(fù)雜感知既生動具體,詞人寂寥孤寒心情由此亦被寫足。“極目”二句翻用蘇軾《澄邁驛通潮閣》詩句“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發(fā)是中原”。然而同樣寫在嶺南,東坡用的是肯定判斷句式:“是中原”,朱強村卻用的乃是反詰疑問語勢“何處中原一發(fā)”?這樣,對國事的憂傷以及內(nèi)心迷茫消沉的情緒顯得特濃,再回過頭去體味“沙動荒荒月”這“月”的意味,就很有點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攜盤獨出月荒涼”的境界了。“一發(fā)”是“一線”之意,“鶻”,鷹隼之屬。“無去鶻”,象征孤寂,寥落。
下片首句表明從此息影江湖,將跳出兇險的宦海。“江湖”相對于朝闕。對一個原期有所作為的忠愛于君國的士大夫說來,息影退隱實出于不得已。但此舉雖多少有點無可奈何,然而畢竟堅持了自己不隨波逐流、阿諛權(quán)勢的節(jié)操風(fēng)骨,由此而言,脫身漩渦濁流,亦不無輕快之感。拂袖而去,心底自安。“舵樓一笛風(fēng)生”句正表現(xiàn)出這種微妙心態(tài)。汽笛長鳴一聲,離開岸駁,實即告別仕宦生涯,與那個王朝政權(quán)分手了;“初程”二字與“風(fēng)生”貫連體味,確是沉重而又輕快、頗多矛盾心理。正因為輕快中原有沉重心緒在,所以結(jié)句慨然而道:我不信既倒之“狂濤”就能任意卷浪東去,汨沒一切異己!難道不聽見水底蛟龍分明仍在“偶語”么?“偶語”即耦語,相互私語。《史記·高祖本紀》有“誹謗者矣,偶語棄市”,指暴政行為。朱孝臧此處用“偶語分明”作結(jié),無疑乃憤急語,是對岑春煊輩的抗爭,下筆極見份量的。
作為“晚清四大詞人”之一的朱孝臧,其詞風(fēng)原宗尚南宋吳文英《夢窗詞》,頗嫌深澀。后期兼法東坡,顯得清蒼深沉,骨力內(nèi)挺。督學(xué)廣東前后正屬其詞風(fēng)漸變時期,這首《清平樂》就已蘇味甚濃了。
上一篇:(清)陳維崧《清平樂·夜飲友人別館,聽年少彈三弦·》
下一篇:(清)蔣春霖《清平樂·瑣窗朱戶》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