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仲金留
一枝玫瑰,這就是我曾經聽到的一支歌
這支歌來自荒原,仿佛就在那個荒野的蕪草之上。
亦如風之掀起黃沙,黃沙之涌起云層
云層之席卷落日,落日后就是黃昏
這支歌最初曾在我的心中爆裂的闡發
亦如盈盈的露水之綻開玫瑰,玫瑰之綻開黎明
當黎明躍起,我就聽到溢滿林間的呼喚
而這呼喚也象是跟隨著一種雷鳴而來
玫瑰啊,云雀啊,生命中的青綠的群樹啊
當春天還是這么明媚,花開還是這么鮮艷的時候
我總知道一些事物:蝴蝶就愛這樣的生活
蜜蜂就愛這樣的工作,蚯蚓就愛這樣的泥土
因為我又想起了一條春江,想起江上的明月
流過高山,流過森林,流過草原的風景
一直流過從這粒種子的播種到另粒種子的收獲
啊,江呀,它就這樣的流過了我的額頭
彭幫楨
這是一首懷舊之作。懷舊,又往往總是和聯想結合在一起的。因此,整個詩篇以由一種事物的表象聯想起另一種事物表象的心理過程為構架,聯想貫穿了詩的每一節甚至每一句。如第一節,最初引起詩人想象的是一支歌,因為它詩人展開了聯想,這里首先進行的是接近聯想(即時間上或空間上相接近的事物所引起的聯想),如由荒原聯想到蕪草,由風聯想到黃沙,然后是由黃沙聯想到云層的類似聯想(即由一事物引起的在性質上與之相似的另一事物的聯想);接著又是由云層想到落日,由落日想到黃昏的接近聯想。又如第三節,以玫瑰、云雀、青綠的群樹、明媚的春天、鮮艷的花這些意象是由接近聯想而構成的,蝴蝶、蜜蜂、蚯蚓等也都是由接近聯想構成的;而在這兩組意象群之間,又構成了一個因果聯想(即由一種事物的經驗想到與它有因果關系的另一種事物的經驗),也就是說,因為有了春天的豐富多彩,才有了各種生命的歡樂多姿。
當然,詩人的這種聯想不是隨意性的,而是在內在情感的導引下表現出內在邏輯聯系的。幾乎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童年時代得到的第一次印象總會特別深刻地印在腦海中,也正因為如此,童年時代成了詩人、藝術家所經常選擇的題材,這對于遠離故土、漂落異域的彭幫楨來說,就更是如此了。僅僅是一支歌,就掀起他情感的波濤,使他的內心如風掀黃沙,云卷落日,追溯之情不能自己。這是對童年的思念之情積淀了一次又一次后的裂變,是故國故土之思在一次又一次壓抑之后的爆發。因此,這支歌便成了詩人情感熔爐的噴口,內心世界轟然作響的導火線。但是,詩人并不是一味地發泄情感,而是有所節制,一如“落日后的黃昏”而沉入了更深更遠的沉思。也正因為有了這一“收”,他的情緒才能漸漸平穩下來,以一種甜蜜的憂愁的心境追憶童年的夢。在詩的第二節,詩人把那種由歌聲而孕育出、升騰出的微妙的內心情韻精細地揭示了出來。在這里,他將內心最初形成的對歌聲的感受喻為晨露初綻的玫瑰,象玫瑰綻開一樣的黎明,從而使得情感的呼喚“如跟隨著雷鳴一樣而來”,這一高潮停頓后,便進入了美好童年的境界。第三節從情感的抒發到語言的表現,都較前幾節顯得質樸、平穩、清麗、自然,這是童年生活的真實寫照。在經過這樣的追溯體驗后,詩人的聯想更為悠遠了,他的思緒流過山水,思念的皺紋刻上了額頭。這情景,不禁使我們想起唐代著名詩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兩句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是由一支關于故土的歌而觸發,以聯想訴諸流動的情感,以內心夢幻般的神秘律動為節奏,通過童年美好記憶的抒發,激發今日故國之思、鄉情之念的。這一系列的整體想象均發自于一個偶爾的表象,這個表象曾作為整個情境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出現,自然會帶來全部的以往的經驗,即能引起人們的整體想象的回憶,聯想的這一規律性現象被稱為聯想的“重整作用”,這首詩就是靠這種“重整作用”來驅使情感、外化成章的。
上一篇:西川·聶魯達肖像
下一篇:石民·良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