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宏恢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這是一個秋天的傍晚。平展展的江面上落下了一道殘陽。殘陽而“鋪”在水面上,這確實寫出了夕照的特點。日落西山,它的余輝,既不強烈刺人,也并非色彩黯淡,留給人的是悲壯、絢麗、柔和的感覺,使人倍感親切,驚異于大自然的美的創造。這時的詩人已經陶醉了。
可使詩人更驚異的是,江中水面上并不是一色的殘陽的余紅,而是“半江瑟瑟半江紅”。“瑟瑟”乃是碧色。倒底已是殘陽,碧綠的江面在它的照射之下僅僅是鋪上了“一道”紅色,而那沒有“鋪”到的一半,依然是碧綠。這就形成了大自然的奇觀:紅色與綠色互相媲美,又互相映襯。
詩的三、四句:“九月初三”,這是詩人觀賞暮江景色的時間。“夜”,表明夕陽已經隱去。“月似弓”,可見四周已經漆黑。“露”的出現既與“九月初三”的節令相應,也表明夜已深沉。從殘陽鋪水的傍晚到深深的午夜,詩人一直在凝神觀望。他一直為美麗的景色所吸引。從看到珍珠的閃光引出了抬頭望月的動作:一輪新月,已鑲嵌在烏黑的天幕上,如同一張精美的弓。這是一個多么“可憐”即可愛的夜晚!
據云這首詩是詩人寫于赴杭州刺史任的途中。詩人本在朝為官,但污濁的政治傾軋使他心灰意懶,因而一旦脫離“樊籠”而回歸“自然”,其心情之輕松也可知。所以當他在旅途之中,停留在江邊時,就寫出了這樣一首格調清新流傳千古的佳作,留給我們去想象、豐富、充實,讓我們從中不斷得到新的、美的啟示。
上一篇:(法國)波特萊爾·旅行
下一篇:(法國)波特萊爾·朦朧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