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鴻雁
一匹
豹在曠野之極
蹲著
不知為什么
許多花香
許多樹綠
蒼穹開放
涵容一切
這曾嘯過
掠食過的
豹不知什么是香著的花
或什么是綠著的樹
不知為什么的
蹲著一匹豹
蒼穹默默
花樹寂寂
曠野
消失
辛郁
現代派遠祖美國詩人愛倫·坡有一首詩《烏鴉》,一百余年來,一直眾說紛紜,如天書莫測。而辛郁的這首《豹》到底表現什么,我們也難以規范、界定。
如果說,詩中的“豹”象征一種永恒力量對一種暫時存在的破壞,是可以解釋通的。因為臺灣現代派詩人曾受存在主義思潮影響,對人生的存在價值、意義產生一種迷惘、虛無、失落的情緒。由此我們就可將這種力量拓展為諸如死亡、戰爭……一系列的破壞力,而詩中的花樹、曠野即可理解為破壞之對象,如生命力……。如果說,我們結合自己的經驗、感受,能動地發揮我們的審美欣賞力,來體味這首詩,詩中的“豹”是否也可聯想為“政治力量”,而“花樹”則聯想為“人性”、“自然力量”,這也未嘗不可。那么,這首詩即可理解為:一種人為的政治力量對人性的沖擊、瓦解。
因為作者是以一種純粹意象呈現于我們眼前,讓讀者通過暗示去把握,而這種暗示是詩人特意制作、刻意追求的“多棱形的晶體”,具有多層審美意義,你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審美感受。
這首詩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多棱形晶體”的多層次審美效果,主要得力于以下藝術手法:
其一,以個別表現一般。葉維廉在評論一位詩人時曾說:“詩人另有一種視覺、聽覺。”這另一種視覺、聽覺“也就是詩人的個別經驗”。如這首詩中之意象,僅是詩人辛郁個別的經驗:“一匹豹,蹲著”從亙古一直到現在,不知為什么”就這樣地“蹲著”,而使“花樹寂寂”、“曠野消失”。作者以這種主體的個別經驗而對自然恒常的狀態、秩序進行打亂、變形、重建。以此來表現一種普遍的超越時空的永恒的意象。當然,這種對自然的重新組合,抒情主體是用冷靜的具象來完成的。詩中的“豹”、“花樹”、“曠野”只是個別物象,作者通過重新的組合,使個別物象內涵著豐富的普遍的人生、社會意義。
其二,暗示性、象征性。以有限幅射出無限,正如古人所謂具有“弦外之音”、“韻外之味”。即這首詩的意象是暗示地冷靜地觀照,單純地具象,詩的語言具有極大的暗示性和張力。
其三,繪畫性、雕塑性。臺灣詩人羅門認為現代派詩:“偏重于繪畫、雕塑的知覺性。”這首詩一開頭就把我們的視覺拉向“遠極”,而看到“蹲著”的“一匹豹”,具有很強的雕塑性。它無疑受了意象派詩的影響。意象派詩的冷靜具象,具有極強的雕塑性,而這種雕塑性,又增加了詩的輻射力。
上一篇:惟夫·褐鷹(組詩選二首)
下一篇:(奧地利)里爾克·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