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朧詩詩群·江河·紀念碑》新詩鑒賞
我常常想
生活應該有一個支點
這支點
是一座紀念碑
天安門廣場
在用混凝土筑成的堅固底座上
建筑起中華民族的尊嚴
紀念碑
歷史博物館的人民大會堂
像一臺巨大的天平
一邊
是歷史,是昨天的教訓
另一邊
是今天,是魄力和未來
紀念碑默默地站在那里
像勝利者那樣站著
像經歷過許多失敗的英雄
在沉思
整個民族的骨骼是他的結構
人民巨大的犧牲給了他生命
他從東方古老的黑暗中醒來
把不能忘記的一切都刻在身上
從此
他的眼睛關注著世界和革命
他的名字叫人民
我想
我就是紀念碑
我的身體里壘滿了石頭
中華民族的歷史有多么沉重
我就有多少重量
中華民族有多少傷口
我就流出過多少血液
我就站在
昔日皇宮的對面
那金子一樣的文明
有我的智慧,我的勞動
我的被掠奪的珠寶
以及太陽升起的時候
琉璃瓦下紫色的影子
——我苦難中的夢境
在這里
我無數次地被出賣
我的頭顱被砍去
身上還留著鎖鏈的痕跡
我就這樣地被埋葬
生命在死亡中成為東方的秘密
但是
罪惡終究會被清算
罪行終將會被公開
當死亡不可避免的時候
流出的血液也不會凝固
當祖國的土地上只有呻吟
真理的聲音才更響亮
既然希望不會滅絕
既然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
真理就會把詛咒沒有完成的
留給了槍
革命把用血浸透的旗幟
留給風,留給自由的空氣
那么
斗爭就是我的主題
我把我的詩和我的生命
獻給了紀念碑
黑格爾在談到象征時是這樣說的: “象征所要使人意識到的卻不應是它本身那樣一個具體的個別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帶有普遍性的意義。”
青年詩人江河的成名作《紀念碑》,就是一首成功的象征詩。在這首詩里,詩人以低沉而灼熱的歌喉,抒寫了那個時代“帶有普遍性的” 人的覺醒。這里我們需要說的是,這首詩的象征不是純然的個人象征(韋勒克語),而是灌注了深刻的歷史和現實意蘊。詩中的“紀念碑”,既非純主觀亦非寫實,而是具有雙重審美空間的時代血肉之軀上的活體組織。另外,我們還要注意,詩中“我”不斷發生視角轉換,有時是詩人直抒胸臆,有時又是紀念碑的“內心獨白”。了解了這兩點,欣賞這首詩就不會感到困難了。作為總體性象征, “紀念碑”在詩人眼中是一架“巨大的天平”, “一邊/是歷史,是昨天的教訓/另一邊/是今天,是魄力和未來”,這既是紀念碑的物理空間的描寫(人民英雄紀念碑處于歷史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的中間),更是詩人精神空間的展示。這就使這個象征體具有了巨大的精神能量和歷史的厚重感,它已經超越了物體自身的意義,成為人民的代名詞了: “整個民族的骨骼是他的結構/人民巨大的犧牲給了他生命”,這樣,紀念碑才無愧為中國人民“生活的支點”。
接著,詩人暗暗地過渡到“我”,直白了一代青年對歷史和祖國命運的感悟: “我的身體里壘滿了石頭/中華民族的歷史有多么沉重/我就有多少重量”,這幾句像沉郁綿延的地火,使詩在美學上的選擇和詩人自身的社會職責聯系起來,苦難而崇高的語言使人讀后平添一股深沉之力?!拔摇弊鳛槎嘣谝蝗朔Q, 含量是巨大的,詩人的暗過渡相當自然。
第四節中的“我”,又成了紀念碑的內心獨白,這實際上是一個民族巨大的頭顱在反思自己的命運?!氨宦訆Z的珠寶”、“苦難中的夢境”、“被出賣”、“頭顱被砍去”、“身上還留有鎖鏈的痕跡”、“被埋葬”……這里沒有追懷輝煌的歷史文化以及廉價地歌唱新到來的轉機,而是勇敢地正視民族的傷疤。但詩人不是要沉浸在苦難中,而是想說,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一代新人像頑健的韌帶,雖然歷史的刀斧在上面砍下累累瘢痕,但決不能教它摧折,淺薄的視而不見更不能教它寧息。這里表現了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生活總體的、自覺的認識和把握。有了這種審美感受做基礎,下一節的“當祖國的土地上只有呻吟/真理的聲音才更響亮……革命把用血浸透的旗幟/留給風,留給自由的空氣……”等句,就不會顯得空泛和聲嘶力竭,而是內在的為自由而斗爭的生活真容和歷史回聲了。
這是一首借鑒了象征主義手法的詩,但其精神內核卻是現實主義的。它做到了深入與淺出、雕飾和自然、文采與質樸、深沉與昂奮的統一,給不同閱讀態度的人以不同的審美享受。
上一篇:《象征派詩群·胡也頻·秋色》新詩鑒賞
下一篇:《朦朧詩詩群·北島·結局或開始——給遇羅克》新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