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牧·繆崇群》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一個八九歲大的女孩子,拉著一個小火車頭——這是我給水牛起的名字,因為它的身體比一般黃牛要龐大,在田間并不顯示得,等它走上了小路,對面遇見,就覺得它格外大,格外重,格外笨,真的像一個小火車頭了。
水牛的鼻子里還發出氣咻咻的聲響,同火車頭停下來的那個情景,可算毫無二致。
那么小的小姑娘,那么美好的,臉圓圓的小姑娘,她的個子,她的模樣,她的服裝,和這個水牛比照起來,一個在前頭,一個在后面,誰說不像拉著一個小火車頭呢?
那頭水牛,走走歇歇,好像意猶未盡;孩子背轉過來退著步子走,仿佛聽它的便,很有耐性似的。雖然我曉得這個孩子念家的心切,牛卻不慌不忙地,并不隨隨便便就讓這個小主人牽了回去。
我看見這個小女孩的腕上,有一只還套著一個人造象牙的小手鐲。
她們先走在我的前面,不久就落在我的后邊了。
我再回頭,她們已經落在蒼茫的暮色里。
她們不比那熱帶地方的朝廷,坐在象背的錦鞍上,華麗傘蓋底下的王孫公主們更高貴些,更令人羨慕嗎?
《歸牧》似乎是一首詩,“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情與景的契合和諧是作者所孜孜追求的境界。如果說繪畫是通過色彩與線條來表現畫境,那么,這篇《歸牧》則在“平實和精密的文字中,蘊藏著一種令人回味的情致”。(林非:《現代六十家散文札記》)
這篇作品是通過形容詞的對比和動詞(動作)的對比,來支撐整個散文的結構和揭示作品的主題。通過作品細微描述,我們可以發現鮮明的兩個形容詞和兩個動詞(動作)之間的密切關系。
首先分析一下形容詞“大”與“小”的對照關系。以大為代表的對象是在農村里很平常的一頭水牛。它的形象在作品里被描寫得格外大,格外重。與之相比,以小為代表的對象是在農村里既樸素又可愛的一個八九歲大的小女孩。作者在旅行的路途上,看到了農村里一個非常普遍的場面,即小女孩在農村的小路上,把水牛牽著回家的情景。作品先描寫了水牛的形狀,特別是龐大的身體和鼻子里發出氣好像小火車頭的形象,還有小女孩和這水牛之間體型截然的對比。雖然用“大”與“小”來構成對立,或者對比關系,其實這個對立關系里面包含的不是矛盾,而是美好的和諧。更值得注意的是小女孩和大水牛之間的關系。小女孩把大水牛牽著回家的時候,這頭水牛,走走歇歇,不慌不忙的,它好像是不能被主人隨隨便便地牽著回家的,好像它有自己的主見似的。那么,小女孩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呢?“她背過來退著步子走,仿佛聽它的便,很有耐性似的”。通過細微的動作,表面上好像是沖突,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她們之間沒有強迫性,是很隨意的。她們倆的關系不是用語言來表達的,而是在無聲的動作中達到內在的默契,形成相互理解的伙伴關系。
再次分析研究一下動詞之間,即“坐”與“拉”之間的對照關系:“坐在象背的錦鞍上,華麗的傘蓋底下的王孫公主們沒有他們更高貴,更令人羨慕”。為何?因為公主與大象是以“坐”為動詞建立關系,這種關系象征著沒有交流和理解,即停滯性和奴役性,所以她們之間不能有生命力,即不能像小女孩和水牛那樣,在一舉一動之間都蘊含內在的生命力。
為了表現“歸牧”之中的這種富有生命力的和諧關系,作者的視域的轉換也別具匠心。一開始從旁觀者的視角來觀察的作者,逐漸轉移為認同和欣賞,并最終融合到這個歌頌人與動物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社會性與自然性之間的和諧之中。而“我”,也終于被作者帶入一種天人合一的意境中去。
上一篇:《廢園外巴金》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心靈的對白·席慕蓉》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