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遍地風流(選一)》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阿城
溜索
不信這聲音就是怒江。首領也不多說,用小腿磕一下馬。馬卻更覺遲疑,牛們也慢下來。
一只大鷹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進山那側的聲音里。馬幫像是得到信號,都止住了。漢子們全不說話,紛紛翻下馬來,走到牛隊的前后,猛發一聲喊,連珠脆罵,拳打腳踢。鈴鐺們又慌慌響起來,馬幫如極稠的粥,慢慢流向那個山口。
一個鐘頭之前就感聞到這隱隱悶雷,初不在意,只當是百里之外天公澆地。雷總不停,才漸漸生疑,懶懶問了一句。首領也只懶懶說是怒江,要過溜索了。
山不高,口極狹,僅容得一個半牛過去。不由捏緊了心,準備一睹氣貫滇西的那江,卻不料轉出山口,依然是悶悶的雷。心下大惑,見前邊牛們死也不肯再走,就下馬向岸前移去。行到岸邊,抽一口氣,腿子抖起來,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動半步。
萬丈絕壁飛快垂下去,馬幫原來就在這壁頂上。轉了多半日,總覺山低風冷,卻不料一直是在萬丈之處盤桓。
怒江自西北天際亮亮而來,深遠似涓涓細流,隱隱喧聲騰上來,著一派森氣。俯望那江,驀地心中一顫,慘叫一聲。急轉身,卻什么也沒有,只是再不敢輕易向下探視。叫聲漫開,撞了對面的壁,又遠遠蕩回來。
首領穩穩坐在馬上,笑一笑。那馬平時并不覺雄壯,此時卻靜立如偉人,晃一晃頭,鬃飄起來。首領眼睛細成一道縫,先望望天,滿臉冷光一閃,又俯身看峽,腮上繃出筋來。漢子們咦咦喂喂地吼起來,停一刻,又吼著撞那回聲。聲音旋起來,緩緩落下峽去。
牛鈴如擊在心上,一步一響,馬幫向橫在峽上的一根索子顫顫移去。
那索似有千鈞之力,扯住兩岸石壁,誰也動彈不得,仿佛再有錙銖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傾,就是索繃。
首領緩緩移下馬,拐著腿走到索前,舉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動不動。首領瞟一眼漢子們。漢子們早蹲在一邊吃煙。只有一個精瘦短小的漢子站起來,向峽下彈出一截紙煙,飄飄悠悠,不見去向。瘦小漢子邁著一雙細腿,走到索前,從索頭扯出一個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躍,腿已入套。腳一用力,飛身離岸,嗖地一下小過去,卻發現他腰上還牽一根繩,一端在索頭,另一端如帶一縷黑煙,彎彎劃過峽頂。
那只大鷹在瘦小漢子身下十余丈處移來移去,翅膀尖上幾根羽毛被風吹得抖。
再看時,瘦小漢子已到索子向上彎的地方,悄沒聲地反著倒手拔索,橫在索下的繩也一抖一抖地長出去。
大家正睜眼望,對岸一個黑點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個長音飄過來,繩子抖了幾抖。又一個漢子站起來,拍拍屁股,抖一抖褲襠,笑一聲:“狗日的!”
三條漢子一個一個小過去。首領啞聲說道:“可還歇?”余下的漢子們漫聲應道:“不消。”紛紛走到牛隊里卸馱子。
牛們早臥在地下,兩眼哀哀地慢慢眨。兩個漢子拽起一條牛,罵著趕到索頭。那牛軟下去,淌出兩滴淚,大眼失了神,皮肉開始抖起來。漢子們縛了它的四蹄,掛在角框上,又將繩扣住框,發一聲喊,猛力一推。牛嘴咧開,叫不出聲,皮肉抖得模糊一層,屎尿盡數撒泄,飛起多高,又紛紛揚揚,星散墜下峽去。過了索子一多半,那邊的漢子們用力飛快地收繩,牛倒垂著,升到對岸。
這邊的牛們都哀哀地叫著,漢子們并不理會,仍一頭一頭推過去。牛們如商量好的,不例外都是一路屎尿,皮肉瘋了一樣抖。
之后是運馱子,就玩一般了。這岸的漢子們也一個接一個飛身小過去。
戰戰兢兢跨上角框,首領吼一聲:“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覺耳邊生風,聾了一般,任什么也聽不見,僵著脖頸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無波無浪,卻深得令人眼呆,又透遠得欲嘔。自覺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這索由十幾股竹皮扭絞而成,磨得賽刀。手劃出血來,粘粘的反倒抓得緊索。手一松開,撕得鉆心一疼,不及多想,趕緊倒上去抓住。漸漸就有血濺到唇上、鼻上,自然顧不到,命在天上。
猛然耳邊有人笑:“莫抓住雞巴不撒手,看腳底板!”方才覺出已到索頭,幾個漢子笑著在吃煙,眼紋一直扯到耳邊。
慎慎地下來,腿子抖得站不住,腳倒像生下來第一遭知道世界上還有土地,親親熱熱跺幾下。小肚子脹得緊,陽物酥酥的,像有尿,卻不敢撒,生怕走了氣再也立不住了。
眼珠澀澀的,使勁擠一下,端著兩手,不敢放下。猛聽得空中一聲唿哨,尖得直入腦髓,腰背顫一下。回身卻見首領早已飛到索頭,抽身躍下,拐著腿彈一彈,走到漢子們跟前。有人遞過一支煙,嚓地一聲點好。煙濃濃地在首領臉前聚了一下,又忽地被風吹散,揚起數點火星。
牛馬們還臥在地下,皮肉亂抖,半個鐘頭立不起來。
首領與兩個漢子走到絕壁前,扯下褲腰,彎彎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幾尺,就被風吹得散開,順峽向東南飄走。萬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細細流著。
那鷹斜移著,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頃刻又飛起來,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動。首領把褲腰塞緊,曲著眼望那鷹,抖一抖襠,說:“蛇?”幾個漢子也望那鷹,都說:“是呢,蛇。”
牛們終于又上了馱,鈴鐺朗朗響著,急急地要離開這里。上得馬上,才覺出一身粘汗,風吹得身子抖起來。手掌向上托著,尋思幾時才能有水洗一洗血肉。順風擴一擴腮,出一口長氣,又覺出悶雷原來一直響著。俯在馬上再看怒江,干干地咽一咽,尋不著那鷹。
有論者在評阿城的小說時說過:“鐘阿城的小說語言,近乎中國文學中古典詩的手法。明白一點說,阿城小說語言的特色是:說的少,說的淡,說的輕。”(郭楓《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略測鐘阿城的小說世界》)讀阿城的小說,確有讀詩一般的感受,尺幅之中,令人回味無窮,比如《溜索》這一篇。
這篇小說寫滇西一支馬幫在到達怒江時溜索過江的故事。在不足2500字的篇幅中,作者以富有詩意的筆墨渲染出滇西雄奇蒼莽的風光和行走在滇西崇山峻嶺間的馬幫漢子粗獷不羈的豪情,非常耐讀耐品:
一曰遣詞造句,精妙傳神。他寫崖壁之陡,用了句“萬丈絕壁飛快地垂下去”,其實絕壁立在那里,決不會動,此處用“飛快”來形容,把靜景寫得極富動感,崖壁陡峭到何種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他寫馬幫漢子的吼聲,“聲音旋起來,緩緩落下峽去”。古人對音樂的形容有“余音繞梁,三月不絕”、“響遏行云”之說,固然精妙,但阿城此處描寫,一點不遜色前人。只能聽而看不見的聲音此時仿佛有了形象和重量,在讀者眼前有如鳥兒飛舞盤旋,緩緩滑落水面。
他寫馬幫漢子溜索時,“飛身離岸,嗖地一下小過去”,“小”字寫得極為傳神。此句如果說成“從索上飛快地溜過去,變得越來越小”,意思也差不多,但不僅比原句累贅啰嗦,而且遠沒有“小過去”來得形象、新穎、凝練。
以上例子多少可以看出作者精心落筆的痕跡,其遣詞造句之巧、之新令人叫絕。但有時作者也會寫得很“直白”,如寫鷹在江峽中“移來移去”,乍一看,“移”字簡直用得太笨了,太俗了,太隨意了,但細一想,鷹在空中滑翔時,可不就是“移來移去”的?還能找到其他更貼切的字么?“移”字的神韻,一如唐詩人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句,讀者可參看《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中香菱的評點。
二曰善用對比,層層烘托。如原來在峽中“移來移去”、顯得有些“呆滯”的鷹,一旦發現目標(蛇),就迅如閃電:“那鷹斜移著,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頃刻又飛起來,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動。”這一連串描寫煞是精彩,“射”字尤妙,與前面的“移”字恰成對照,寫出了鷹的沉著與猛鷙。又如寫溜索的表現,馱運貨物的牛還沒到江邊就已膽戰心驚,蹣跚不前,“馬幫如極稠的粥,慢慢流向那個山口”(稠粥之喻甚奇);臨溜索時,牛們流淚哀鳴不止;被馬幫漢子掛在溜索的角框上推出去時,皮肉“抖得模糊一層,屎尿盡數撒瀉”;從溜索上下來后,躺在地上,皮肉亂抖,老半天站不起來。“我”是第一次溜索,比牛的表現好一些,但也是戰戰兢兢,好不容易溜過江,從索上“慎慎地下來,腿子抖得站不住”。而馬幫漢子過溜索就如家常便飯,一個接一個身手敏捷地“飛身小過去”。尤為出眾的是馬幫首領,作者花了不少筆墨來描摹這個瘸腿漢子的過人之處:當“我”俯望怒江,“驀地心中一顫,慘叫一聲”時,“首領穩穩坐在馬上,笑一笑”,“緩緩移下馬”。(注意,又用了一個“移”字。)“穩穩”、“緩緩”寫出了首領的從容、鎮靜、胸有成竹。而溜索時的首領一點不為瘸腿所累,且看作者是怎么寫的:“猛聽得空中一聲唿哨,尖得直入腦髓,腰背顫一下。回首卻見首領早已飛到索頭,抽身躍下,拐著腿彈一彈,走到漢子們跟前。”先寫首領唿哨之尖利,可謂“先聲奪人”,后以“飛”、“躍”、“彈”等字眼,把首領溜索、下索的麻利與氣定神閑寫得如在目前。
三曰文字簡潔,干凈利索。比如小說的開頭:“不信這聲音就是怒江。首領也不多說,用小腿磕一下馬。馬卻更覺遲疑,牛們也慢下來。”突兀的開頭,寥寥的幾句,人物、地點、事件都有交代,但又留下大片懸念。文字簡潔在人物語言的描寫上特別明顯。如:“首領啞聲說道:‘可還歇?’余下的漢子們漫聲應道:‘不消。’”又如:“首領曲著眼望那鷹,……說:‘蛇?’幾個漢子也望那鷹,都說:‘是呢,蛇。’”每句對話不超過三個字,既惜墨如金,又鮮明地突出了馬幫漢子精悍而樸訥的特點。更特別的是,整篇小說是以第一人稱寫的,但全篇沒有出現一處“我”字,行文因此顯得緊湊而遒勁。(但文章的整個節奏卻是從容舒緩的,行文的緊湊與節奏的舒緩形成一種張力。)
四曰前后呼應,有始有終。小說前面寫馬幫走近怒江時,聽到怒江的水聲,一則曰“一個鐘頭前就感聞到這隱隱悶雷”,再則曰“依然是悶悶的雷”,“隱隱喧聲騰上來”。結尾處馬幫就要離開怒江之畔,“又覺出悶雷原來一直響著”。如此,讀者的耳邊仿佛也一直有“悶悶的雷”在響著,如臨其境。
值得咀嚼的地方尚有許多,讀者不妨自個沉潛其中,細細玩味。
最后還想再饒舌的是,文中多處穿插寫鷹的活動,多次插寫峽谷之深(如“向峽下彈出一截紙煙,飄飄悠悠,不知去向”、“萬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細細流著”),崖壁之陡,看似閑筆,其實不然,寫景寫物最終是為寫人服務的。可以說,鷹、峽、馬幫漢子,他們的精氣神是渾然一體的。那些馬幫漢子在艱苦環境下磨礪出來的堅韌、無畏和豪氣,在蒼鷹、深峽的映襯下躍然紙上。而這樣反復穿插的筆墨,使文章舒徐有致,結構活潑;畫面的不斷切換,又使原本短小的篇幅增加了厚度和容量。
上一篇:《李劼人·編輯室的風波》原文閱讀|主旨理解|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月跡·賈平凹》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