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潭的新綠(二)——并懷念朱自清先生·趙瑞蕻》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我到深秀的仙巖訪問梅雨潭,
佇立梅雨亭前看瀑布的飛旋;
銀白色的流泉從懸崖邊瀉下,
陣陣的樂音回蕩在樹梢山間。
深深的潭水仿佛澄碧的琉璃,
琉璃里嵌著魚群,水藻的花枝;
魚兒驚動,綠色的夢忽綻開了,
那是落入潭中的黃鸝的婉啼。
我到哪兒去尋找美麗的字眼,
描繪這天下第二福地洞天?
那醉人的神奇的“女兒綠”啊! ——
朱自清先生的文筆使我驚嘆。
我眼前出現了先生可敬的面容,
那么和藹,真摯,又那么堅貞!
忘不了南岳山中的霧雨和燈光,
忘不了昆明街頭先生的背影。
忘不了先生那些動人的散文,
忘不了梅雨潭上有他的足印……
如今我獨立亭前,看瀑布的飛旋,
滿山的杜鵑啊,一片紅焰的歌聲。
荒涼的山谷變成了甌茗的樂園,
桃花叢中有戶戶幸福的人間,
梅雨潭的綠水不再囚禁在潭中了,
它化作電力,灌溉著萬頃稻田。
梅雨潭的新綠啊,水電站的紅燈,
萬家閃耀,一片光明的鄉鎮!
一切都過去了,那悲慘的日子,
潺潺的流泉和馬達合奏著新聲。
我揮一揮手,告別了梅雨潭,
林間鳥喧,在春天芳菲的傍晚——
該多好,請先生自己來寫這首詩!
該多好,如果先生重到梅雨潭!
1963年8月12日,改寫舊作于南京
詩人同名的詩有兩首,這里選的是第二首。朱自清早年曾在浙江第十中學即現在的溫州一中任教,寫過一篇《蹤跡》。其中第三章《綠》抒寫溫州的風景區仙巖的梅雨潭,是當時的散文名篇,曾給詩人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朱自清在溫州時,詩人還不到九歲,可后來詩人上大學時,在南岳山中聽過朱自清的課,并親密地交談過,朱自清曾說起過溫州與仙巖梅雨潭。后來大學遷昆明,兩人也常有往來,詩人與同學成立詩社,辦墻報,也得到過朱自清的支持。詩人寫的詩也常通過朱自清與沈從文兩位教授,在他們辦的刊物上發表。朱自清逝世后,詩人常常懷念他。1962年春節,詩人回到故鄉溫州,特地到仙巖梅雨潭,“喜見家鄉山川風物新的光景”,回來寫了一首長詩,紀念朱自清逝世15周年;第二年又寫成了這一首詩。
詩人的第一首《梅雨潭的新綠》,寫得比較散文化,第二首則寫得緊湊得多,散文化的詩句雖然還有,可情感飽和在景色的描繪里,時時有新意“新綠”浮現在我們眼前。一開始詩人就佇立梅雨亭前看瀑布飛旋而下,看“深深的潭水仿佛澄碧的琉璃”,嵌著魚群、水藻,可黃鸝一啼,驚動魚兒,綠色的夢就“綻開”了,叫他想起了朱自清的文采、面容;“——忘不了南岳山中的霧雨和燈光,/忘不了昆明街上先生的背影”。自然,更忘不了朱自清那些動人的散文與他在梅雨潭上的足印……可現在,自己獨立亭前看瀑布,看滿山紅艷艷的杜鵑,就也見到荒涼的山谷成了片片茶園,桃花叢中有幸福的戶戶人家;而潭中的綠水也化作電力,又在灌溉萬頃稻田;水電站的紅燈更叫這兒成了“一片光明的鄉鎮”,一片梅雨潭的新綠在萬家閃耀!
最后,“在春天芳菲的傍晚”,詩人揮手向梅雨潭告別了,可他又想到:如果朱自清“先生自己來寫這篇詩”,如果“先生重到梅雨潭”,那該多好! 這個結尾有點出人意外,也有綿綿不盡之意,抒寫得很出色。
[作者原注] 溫州仙巖寺中有碑稱“天下第二洞天福地”。
上一篇:《橋·番草》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夢·胡昭》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