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講史家的記載,《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時已有霍四究說三分、尹常賣說五代史等。《夷堅志》也記有南宋茶肆中說《漢書》的事實。《夢粱錄》還特意提到,有王六大夫敷演《復華篇》及《中興名將傳》,聽者紛紛的盛況。但宋人原作話本沒有流傳下來,我們今日所見,都系元刊本和元人改編的。講史家的話本比較簡陋,不像小說話本經過才人加工,因而不及小說話本細致。
一、《新編五代史平話》
在北宋時即有說五代史的尹常賣。北宋距離五代最近。此戰亂動蕩的時期,人物眾多,戰爭熱鬧,民間傳說亦富,故為可以吸引聽眾的講史之絕好題材。
今存話本,號稱宋本,恐是元刊本。(由其俗體字的式樣決定之。)(曹元忠謂原是宋巾箱本,董氏誦芬室據以影刊。)刊于元,而編撰人或為宋人。原為十卷,梁、唐、晉、漢、周五代,各有上下兩卷,今殘存共八卷,其中梁史、漢史各缺下卷。各卷書名標云:“新編五代某史平話。”(于宋諱,不能盡避。)
平話不分段落,而每史前有目錄標出大綱節目,用六言七言標節目。(即為后來回目之始,較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之分章并標某某處第幾者已不同,此無第幾之次第。)
書中文辭文白夾雜,尚通順。其中夾有散文表章、書札及五七言詩句,尚簡潔雅馴。敘述簡單,不細致,缺乏心理描寫、人物刻畫。
書前引子從伏羲畫八卦講起,至唐太宗命袁天綱推測國運止。接下正文,首敘黃巢起義。像黃巢那樣一個人物,這部小說沒有能夠寫得很突出,反而把起義的叛將朱溫作為正面人物。甚至把黃巢與朱溫始親終離、兩人決裂的原因寫成黃巢要調戲朱溫的妻子張歸娘,不成,張氏告知朱溫,因而使朱溫叛離,大大歪曲了黃巢這個形象。這是講史者不能擺脫正統觀念所造成的。對于石敬瑭的獻媚契丹、在契丹的扶植下建立一個王朝一無貶辭。把契丹人也寫得很好,并無民族意識。據此看來,此本當非北宋時宋遼對峙成敵國時所說,而是南宋人或蒙古統治下的漢人據五代正史、野史材料及民間說書流傳故事而重編的。
此書又多迷信成分,常有白兔、白狐,或留詩句,或作人言。寫平民做皇帝,但有真命天子的觀念。
此書寫劉知遠與郭威的出身,較為生動。劉是流浪漢,隨母跟慕容氏,后來流浪。遇農村中地主李長者,入贅,與李三娘結婚。遭受三娘兩兄的壓迫。三娘辛苦生子。劉與三娘離別,發跡后與三娘復合,并報復二兄。此段故事為《劉知遠諸宮調》及《白兔記》所盛傳,情節與戲曲文學大同小異,惟沒有岳小姐招親事。郭威為農民出身,諢名郭雀兒。為柴仁翁所招贅,妻柴一娘,也與其兄柴守禮、柴守智不合。后來投軍發跡。兩段情節,大致雷同,但后來郭威事隱,而劉知遠、李三娘故事則廣泛流傳。這兩節寫得比較細致生動。
此書敘述戰爭,無生動場面。比之《三國志平話》,文筆較雅潔而缺乏藝術上的創造。此書大事本正史,點染若干傳說,雖是野史,同正史還距離不遠。
二、全相平話五種
1.武王伐紂平話三卷
2.七國春秋平話(后集)三卷
3.秦并六國平話三卷
4.前漢書平話(續集)三卷
5.三國志平話三卷
此五種平話,皆無名氏所作。中國已失傳,是在日本發現的。原為蝴蝶裝,每頁上面有圖,下面為文字,故稱“全相”。扉頁標“至治新刊”(至治,元英宗年號,1321年—1323年)或“建安虞氏新刊(建安,今福建建陽)”,可知為十四世紀的刊本,是大眾通俗讀物。各書均不分章回,但每圖有畫題,亦等于回目作用,與《五代史平話》相似。惟《五代史平話》無圖,此五種有圖,有連環圖畫意味,為“繡像小說”之最古者。這些平話(歷史小說)現存的不過是一鱗半爪而已。有后集必有前集,有續集必有正集,其他像《開辟演義》、《列國志傳》、《隋唐志傳》等后世歷史演義小說所敘歷史故事,在元代也必有平話,惜已不存。
《武王伐紂平話》寫商周之際的戰爭。中有狐貍精化為妲己的故事:紂王在玉女觀進香,悅玉女形貌。此后命天下進美女。蘇護進女,驛中為狐貍精所殺。狐貍入妲己尸中,被進獻。紂王寵妲己,引起朝野戰爭。又有姬昌收雷震子、姜尚垂釣遇文王故事。書中寫紂王暴虐,施炮烙、置酒池肉林等,迫害姜皇后及太子殷交(郊),迫害姬昌、伯邑考,武王伐紂。描寫頗為生動,而神話意味濃厚。此書為后來《封神傳》一書所本。足見《封神傳》來源之古。
《七國春秋平話》(后集),既標后集,當尚有前集。此三卷有小標題曰“樂毅圖齊”,中心故事為樂毅與孫子戰斗的一段。人物有樂毅、田單、孫子、鬼谷子等。所寫為戰國時代歷史的片段———燕齊交戰史,戰爭激烈復雜。
《秦并六國平話》標“秦始皇傳”,實際上是從秦滅六國敘起至秦為漢所滅為止。書中寫六國的不齊心,不能一致抗秦乃至為秦所滅。中有燕太子丹荊軻刺秦王故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荼害人民。
以上兩書內容為后來的《東周列國志》所包括。當時春秋戰國的講史話本可能是齊備的,而此不過是殘存的兩種。兩書中多寫戰陣,比《三國志平話》還野。
《前漢書平話》稱為續集,小標題為“呂后斬韓信”,此三卷亦只是當時說漢書的話本的一部分。書中敘漢劉邦滅秦滅楚以后殺戮功臣,即呂后斬韓信,劉邦殺彭越、英布的故事。英布曾射中劉邦一箭,此后被殺。劉邦看英布頭,英布雙目睜開,一道黑氣,沖到高祖。高祖遂病。此書極敘三人被殺之慘,揭露劉邦、呂后的殘暴無遺。說韓信歸世時,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說英布頭能把高祖嚇病。足見人民對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對于統治者殘暴的無限憤怒,這代表了說書者以及一般百姓對于歷史人物的愛憎,是同情于被壓迫者的。惟本書內歸罪于呂后者多,責劉邦者薄。其中蕭何賺韓信一段,亦為歪曲。
以上四種,史事大都取材于《史記》,取輪廓加以創造,采用野史,而講史家造設者多。
《三國志平話》在五種中最為重要,為后來《三國演義》所本。雖不能說包括北宋以來說三分話本的全部內容,至少能代表宋以來說三國故事的梗概。
此書文筆通俗樸質,文言部分不多。
此書開始有因緣(楔子),是為后來《三國演義》所刪去的。講史家說漢光武帝劉秀春天三月三日賞御花園,知道是洛陽黎民所修,乃與民同樂,開放花園。有一書生司馬仲相秀才在園中喝酒讀史,憤憤不平,大罵秦始皇暴虐,筑長城、焚書坑儒。忽有人請去,奉上王冠,至報冤之殿,斷陰間冤獄。遇韓信、彭越、英布三人控訴漢高祖殺戮功臣。司馬仲相宣漢高祖呂后至,得玉帶敕,斷漢高祖復生人間為獻帝,呂后為伏皇后,韓信得中原為曹操,彭越為劉備,英布為孫權,三人分漢朝天下,蒯通復生為諸葛亮,司馬仲相復生為司馬仲達。此段故事為小說家所捏造,說明漢末三分天下的因緣,乃是當初劉邦殺戮了三個功臣之故,其間雖有果報循環的觀念,但是也說明了人民對于劉邦殺功臣的憎恨之情,而且是接上了《前漢書平話》。
書中次敘漢靈帝時黃巾起義。張角醫道從孫學究來。孫學究患癩疾,自殺,投地穴中,得天書醫道,傳徒眾。張角復傳數萬人。以后是黃巾起義。
此外,此書內說到劉、關、張平黃巾立功后,因朝廷賞罰不公,埋沒功勞,憤而至太行山落草。后來漢帝殺十常侍,以十常侍首級去招安劉備。此故事雖荒誕不經,也可表現人民對于朝廷賞罰不公與奸臣弄權的仇恨。同時也說明說書者出于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太行山為當時忠義軍的根據地。水滸故事原也有水滸英雄在太行山落草的說法。此為說書者本色。人民把劉、關、張當成了自己時代的草莽英雄,并希望英雄能為國家所用。而說忠義書者大都有這樣一個觀念:殺奸賊以招安英雄。
這一段與司馬仲相斷獄均十足表現宋代講史家的風味,但因其距正史遠而為后來的《三國演義》作者所刪。“三言”有單篇小說題為《鬧陰司司馬貌斷獄》。
當時說書者根據者少,而出于編造者多。如桃園結義、三戰呂布、關公斬顏良文丑、千里獨行、古城聚義、三顧孔明、長坂坡、黃蓋詐降、赤壁鏖兵、諸葛助風、關公單刀會等,《三國演義》中主要情節,這書里已具梗概,惟較為簡陋而已。有好些故事是《三國演義》所沒有的,如黃鶴樓故事。有些則與《三國演義》有差異,如說諸葛亮本是一神仙,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寫蔣干到東吳,見黃蓋,蓋言蔡瑁投降,無偷書事。同時在此書內張飛比關羽更重要,張飛的性格和《三國演義》里的不同。如古城聚義一段,敘說張飛占住古城,自號“無性大王”,立年號曰“快活年”,是人民口頭傳說中的張飛,顯出一個草莽英雄的本色。張飛聽得關公來到,大叫:“叵耐鬍漢,爾今有何面目!”躍馬持槍直取關公。十足表現其莽撞與有正義感的性格。此回書雖然簡短,寫得生動。在話本小說中,人物性格是通過無數說話人長期逐漸生長形成的。
此書無回目,但某些段故事有標題,如“張飛獨戰呂布”、“關公刺顏良”、“曹公贈袍”、“關公千里獨行”之類,即是回目。也有說“名曰‘古城聚義’”、“名曰‘十鼓斬蔡陽’”等,亦為講史家的回目。又,開始往往用“卻說”,結尾往往有“詩曰”,也可以知道段落。文中多插詩句。
書中多誤字,如“糜竺”為“梅竹”、“馬”為“馬
我們比較《三國志平話》與《三國演義》,可以見到話本小說的淵源與發展,也可以見到《三國演義》如何就民間所傳的話本加工而成為一部杰出的歷史小說,進一步了解羅貫中《三國演義》的繼承性與創造性。
三、《宣和遺事》
《宣和遺事》,(又題《新刊大宋宣和遺事》,此書原定為宋刊本,但亦有可疑之點,以定為元刊本為妥〔原本見士禮居叢書中〕。大概是宋人所編,經過元人有所增益的。版本有幾種,略有出入。)
此書分幾個部分,文筆不一,有取材于不同的書本(野史)拼湊而成的痕跡。此書敘說北宋末年徽、欽兩朝的史事,到宋高宗南渡紹興年間為止。涉及時間不長,描寫比較細致,是一部白話的野史。開始有講史家的通例,開篇先講治亂興亡的大道理,并從唐堯虞舜夏商周講起,直到宋朝。接著細致寫宋徽宗一朝的荒淫事跡。宋徽宗佞信林靈素,佞信道教(中有真神仙呂洞賓出現的情節),任用蔡京、王黼等,興花石綱之役,騷擾百姓,引起方臘起義。此下接敘梁山泊英雄故事。此為今存水滸故事見于話本之最早者。此段文字與下面一段宋徽宗幸李師師的細致描寫,均為小說家的筆墨。所以《宣和遺事》實是結合講史與小說家兩派的話本,而由一個無名文人所編集的。后半部主要敘述金人入侵,汴京失陷,二帝及后妃被擄北去,受盡種種恥辱,情形十分慘酷。徽、欽帝到北國的情況,有近于日記的記載,直到他們死亡為止。書中說是漢人而歸于女真的一個看守阿計替所記述,好像是真事,其實是小說。此部分大體上出于相傳是辛棄疾所作的《竊憤錄》(一名《南渡錄》或名《靖康紀聞》、《南燼紀聞》,無名氏所作筆記小說),亦可證明《宣和遺事》是雜湊成書的。
此書文字半文半白,通順,描寫細致,各部分均有一定藝術性,是通俗文學中的佳作,也是足以代表南宋市民思想觀點的文藝作品。
《宣和遺事》中的水滸英雄故事,是很重要的。有以下重要情節:
1.楊志、李進義等押送花石綱,楊志賣刀;
2.晁蓋、吳加亮等劫取生辰綱,“酒海花家”的酒桶為線索;
3.宋江殺閻婆惜,宋江得天書,梁山泊三十六位英雄聚義;
4.宋江受招安。
是水滸英雄故事約在南京末年所流傳的梗概,為后世《水滸傳》的藍本,也是縮本。書中寫徽宗、李師師一段,暴露統治者的荒淫。徽欽二帝被擄北去的一段野史傳聞,是殘酷的故事。此書揭露了北宋末年封建統治者的腐朽及由此造成國破家亡的后果,也盡情描寫了統治者自食其果的慘狀及女真人的殘暴。使人嘆息痛恨,激起愛國思想。這表現了作者對北宋末、南宋初這一階段歷史的憤慨情緒。
此外,具有愛國思想的還有《中興名將傳》、《復華篇》,惜不傳。
上一篇:小說家的話本
下一篇:第二節 元人雜劇興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