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何其芳》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設若少女妝臺間沒有鏡子,
成天凝望著懸在壁上的宮扇,
扇上的樓閣如水中倒影,
染著剩粉殘淚如煙云,
嘆華年流過絹面,
迷途的仙源不可往尋,
如寒冷的月里有了生物,
每夜凝望這蘋果形的地球,
猜在它的山谷的濃淡陰影下,
居住著的是多么幸福……
十一月十一日
本詩寫于1934年,此時正當何其芳思想與創作的苦悶期。先前詩中那種熱烈、歡快的情緒退潮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些不寐的夜晚里的長嘆和輾轉反側”(《燕泥集·后話》)。《扇》便是這類“長嘆”之作。
這首詩寫的是華年匆匆流逝,桃源不可往尋的哀愁,表現了詩人從幻想期(1931—1932)墜入苦悶期(1933—1935)后的愁戚心境。往日那有點凄清然而又是如此甜蜜的情思和幻想,都一個個地隨風遠揚,消失于無形,留下的只是深沉、難解的悵惘,使他更感到幻想與現實的尖銳矛盾,以及人生的荒涼。這個過程就是詩人不只一次自述的“此后我便越過了第一個界石,從它帶著零落的盛夏的記憶走入荒涼的季節里”(《刻意集·夢中道路》)。但何其芳不愧為一個出色的抒情詩人,他并不直白地陳述自己的這種悵惘與荒涼,而巧妙地借“宮扇”來寫意。
詩的構思從切近而又邈遠的想象入手,設定少女妝臺上沒有鏡子,代替它而被日日凝望的是懸于壁上的宮扇。那是一把年代久遠的團扇,上繪清雅的樓閣臺榭,大概是高人雅士、名媛閨秀出沒之所,或許干脆就是詩人心所向往的不可期的“仙鄉”。扇面的畫如“水中倒影”,忽明忽滅,閃爍不定,分辨極難。較為分明可辨的,乃是整個畫面染著“剩粉殘淚”,說明著青春不居,華筵不再,歡短愁長,人生荒涼。這確乎是苦悶期的心態。此時的詩人,一面撫摩著心靈的創傷,一面彩筆輕敷,點染一些境界來撫慰自己,希望它們能使自己忘情,從而填平心靈的罅隙。為了忘憂,這些境界大抵精致、脫俗而又遼遠、虛幻,特別是逃不掉感傷的紛攏,總是面面呈現著濃淡不等的淚痕。這樣我們便可明白:詩中那繪著臺榭樓閣而又染著“剩粉殘淚”的“宮扇”,只是詩人往日美麗夢想的留痕,如今留作自己心靈的撫慰物而已。扇上的“煙云”,象征著華年隨夢去,待到夢醒時,一切都恍若隔世,猶如煙云了。
“嘆華年流過絹面,迷途的仙源不可往尋”兩行詩,是對上面詩意的結寫,也是引導詩意向縱深發展的一個轉折,起著上銜下轉的作用。本詩妙就妙在它并不停留在一般哀訴的層面上,而忽然來個天外的奇想,從眼前小小的宮扇越人了廣漠的空間,設想九天之上的月球有了生物,他們正像少女凝望宮扇一樣,時時凝望著迢遙的、神秘莫測的地球。從它蘋果一般美麗的外形,猜想它的子民是何等幸福。幸福者,其實是虛妄的,事實在它的反面。問題是,經這樣一種天真的、快意的臆想,詩情便在哀與樂的反差中爆發出一股反撥力,使原來的哀情格外顯得哀極、悲極。這是以樂境寫哀。在內容上,則回過頭來說明過去以精致而虛幻的境界自娛實為一種無意的自誑,與月球上的生物遙想地球上人們的幸福相去無幾。這樣,這首詩便又在哀怨之外另有一種自我激勵的意義。
上一篇:我驕傲,我有遼遠的地平線——寫給我的第二故鄉準噶爾
下一篇:《手推車·艾青》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