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彩上面·雁翼》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我們的工地,在云彩中間,
我們的帳篷,就搭在云彩上面,
上工的時候,我們騰云而下,
下工的時候,我們駕云上天。
白天,我們和云雀一起歌唱,
畫眉鳥也從云下飛上山巔,
夜里,我們和星斗一起談笑,
逗引得月亮也投來笑顏。
當我們過節的時候,
在云上演劇、跳舞,
當我們開慶祝會的時候,
摘下朵朵云霞,掛在英雄胸前。
當我們餓了的時候,
砍下云上的柏枝燒飯,
當我們口渴的時候,
就痛飲云上的清泉。
當炎熱的季節到來,
云上的松樹給我們撐傘,
當寒冷的冬季來臨,
我們砍下云上的松枝,把篝火點燃。
篝火的青煙升入高空,
帶著我們的歡笑飛過群山,
它告訴遠近的人民,
云彩上面有了人煙。
它告訴我們親愛的領袖,
我們正按照你的意志改變荒山,
它告訴我們親愛的祖國,
你的女兒戰斗在云彩上面。
1955年11月29日于雨嚎山下。
五十年代中期,雁翼由部隊轉業到鐵路線工作。在與解放軍工程兵戰士的共同戰斗中,詩人深為他們的忘我勞動精神所感動。在大巴山隧道工地,詩人看到工程兵住在陡峭的山頂,“出工收工猴一樣攀繩梯而上下”,于是便充滿激情地創作了這首詩。
詩歌的格調健康高昂,富于革命浪漫主義激情。作為詩歌抒情主體的“我們”,雖然過去曾經為人民的解放事業沖鋒陷陣,立下過不朽的功勛,但在勝利后,他們并沒有留戀舒適的城市生活,而是開赴深山老林,為祖國的建設事業開山架橋修路。這種自覺的革命情操和忘我的思想境界給艱苦的建設生活抹上了一層明亮的樂觀色彩,折射出當時蓬勃向上的時代風貌。
詩歌的構思是靈活灑脫的。詩人幾乎打散了時間和空間秩序,依據情感脈絡和聯想的自由伸展,運用跳脫自如的藝術概括,多層次、多方位地抒寫了工程兵戰士的豪情壯志。詩歌有時從日夜冬夏的時間角度設置敘述層次;有時以上下左右的空間位置為敘述方位;有時從演劇開會的集體活動的基點抒發情懷;有時又以寒熱饑渴的個人感受為抒情支點,情之所至,詩之所至,點點片片,隨處生輝,給人以自然統一、明快輕捷的藝術感染。
在表現手法上,詩歌能夠緊緊抓住山頂施工的特點,抓住云彩在腳下繚繞這一最富藝術聯想的奇情異景,融描寫、比喻、擬人、夸張等各種手法于一爐,進行形象化的組合和抒寫。如上工時騰云而下,下工時駕云而上,白天與云雀一起歌唱等情景,一經詩人的提煉概括和藝術組合,便放射出詩意的光輝。又如,夜晚同星星笑談,青煙升起向遠近人們說話,完全是豐富聯想中的擬人化描寫,它使抒情主體的形象更加壯偉、更加生動。而“摘下朵朵云霞,掛在英雄胸前”,則是大膽的藝術夸張,充滿了革命浪漫主義氣息。
誠然,任何個人都不可能超越時代,詩歌也同樣帶有時代的烙印。詩中某些豪言壯語從今天來看,未免有些浮淺,不夠深沉。特別是詩歌結尾的“按照”領袖的“意志”“改變荒山”,正是一種樸素階級感情還未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自然流露。但無論如何,詩歌反映了當時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風貌,歌頌了為祖國繼續奮斗、艱苦創業的工程兵戰士,這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上一篇:《土地祠·[臺灣]痖弦》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在天池的下面·鄒荻帆》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