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九鼎
【出典】 《左傳·桓公二年》:“臧哀伯諫曰:‘……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義士猶或非之。’”晉·杜預注:“九鼎,殷所受夏九鼎也。武王克商,乃營雒邑而后去之,又遷九鼎焉。”《史記》卷一二《孝武本紀》:“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鬺烹上帝鬼神。遭圣則興,遷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伏而不見。”《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后本紀》萬歲登封二年:“夏四月,鑄九鼎成,置于明堂之庭。”《宋史》卷一九《徽宗紀一》:“(崇寧)三年春正月……癸卯,太白晝見,甲辰,鑄九鼎。”參見“九金”條。
【釋義】 舊傳,夏禹曾用青銅鑄九鼎,象征九州,成為傳國之寶。周成王、周武王先后遷移九鼎,周顯王時九鼎淪沒。唐武則天、宋徽宗都曾重鑄九鼎。宋詞中常用“九鼎”詠王朝興盛。
【例句】 ①兩階羽舞三苗格,九鼎神金一鑄成。(晁端禮《鷓鴣天·晏叔原近作<鷓鴣天>曲,歌詠太平,輒擬之為十篇……》其九438)這里用“九鼎神金一鑄成”詠宋徽宗鑄九鼎事,稱美宋朝一統。②曾把絲綸一擲,藐視山河九鼎,高議凜人寒。(沈明叔《水調歌頭》[漢事正猶豫]3595)這里以“九鼎”代指朝廷。
上一篇:典故《九頂》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九鼎》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