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的主要內容及其分類
《禮記》,一般指西漢戴圣所編的《小戴禮記》。《禮記》是秦漢以前儒家各種禮儀著作選集,大率為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所記,其中一些篇章所記孔子的言論,其價值可能不在《論語》之下,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內容。《禮記》論述了禮的性質、意義及其作用。《禮記》有《曲禮》《檀弓》《王制》《月令》《禮運》《學記》《樂記》《仲尼燕居》《孔子閑居》《中庸》《儒行》《大學》等49篇,對我國后世政治制度、社會思想、文化傳統、倫理觀念影響很大。比如《禮運》中所說的“小康”“大同”“天下為公”等都是儒家傳統文化中閃爍光輝的思想,對后來的思想家康有為、孫中山等人影響都很大。其中的《中庸》《大學》兩篇被朱熹列入“四書”。《禮記》反映的基本內容多系先秦古制,亦錄有一些孔子言論或其弟子對孔子思想的發揮,但也有個別篇章為秦漢儒生所撰。唐以后,《禮記》地位愈隆,逐漸超越《周禮》和《儀禮》。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的問答等。這部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諸方面,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從散文藝術方面看﹐《禮記》中的議論文,如《禮運》《樂記》等篇的部分章節,雍容大雅,氣勢沛然,結構嚴整。記敘文如《玉藻》《坊記》等篇的部分章節,文筆凝練,言簡意賅。尤其是《檀弓》《仲尼燕居》等篇中的敘事小品,寫得生動形象﹑意味雋永,都是比較優秀的作品。如《檀弓》中的“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曾子寢疾”等章,以簡練的文字表達出不同的生活場面和人物心理,情景宛然,筆法多變。“孔子過泰山側”章,形容苛政猛于虎,令人觸目驚心。“齊大饑”章只85字,卻把黔敖的倨傲,餓者“不食嗟來之食”,寫得活靈活現,其中還有服飾、神態、語氣的描繪,接近于小說。“孔子蚤作”“晉獻文子成室”等章,還嵌以詩歌、偶語,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和感情色彩。《檀弓》的不少篇幅糅合著想象的成分,而非信史,這一點前人已多有揭示。可見七十子的后學,對于師說也進行了文學性加工。
整體而言,《禮記》這部儒學雜編,內容很龐雜,大體上可分成以下幾個方面:有專記某項禮節的,體裁跟《儀禮》相近,如《奔喪》《投壺》。有專說明《儀禮》的,如《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它們是分別解釋《儀禮》中《士冠禮》《士昏禮》《鄉飲酒禮》《鄉射》《大射儀》《燕禮》《喪服》各篇的,跟《儀禮》關系最為密切。有雜記喪服喪事的,如《檀弓》《曾子問》《喪服小記》《雜記》《喪大記》《奔喪》《問喪》《服問》《間傳》《三年問》《喪服四制》等篇。有記述各種禮制的,如《王制》《禮器》《郊特牲》《玉藻》《明堂位》《大傳》《祭法》《祭統》《深衣》等篇。有側重記日常生活禮節和守則的,如《曲禮》《內則》《少儀》等篇。有記孔子言論的,如《坊記》《表記》《緇衣》《仲尼燕居》《孔子閑居》《哀公問》《儒行》等篇,這些篇大都是托名孔子的儒家言論。有結構比較完整的儒家論文,如《禮運》《學記》《祭義》《經解》《大學》《中庸》。此外還有授時頒政的《月令》,意在為王子示范的《文王世子》。當然,《禮記》還有不少篇章是講修身做人的,比如《大學》《中庸》《儒行》等篇就是研究儒家人生哲學的重要資料。專講教育理論的《學記》,專講音樂理論的《樂記》,其中精粹的言論,至今仍然有研讀的價值。
從研究價值及意義上來看,《曲禮》《少儀》《內則》等篇記錄了許多生活上的細小儀節,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古代貴族家庭成員間彼此相處的禮儀。今天看來,這些細節極為煩瑣,缺乏生氣,不過有些地方依然具有參考價值,尤其是可以從生活角度佐證“禮從俗出”的社會來源。《禮記》關于喪祭之類的篇章占了很大的比重,對于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特別是研究中國宗法制度的人們來說,實是珍貴的文獻資料,其中有很多地方是對《儀禮·喪服》的補充和說明。《禮記》中還有不少專篇是探討制禮深義的,這類文章是研究儒家禮治思想的重要依據。舉例來說,《昏義》是解釋“昏禮”制定意義的專篇。一開始就解釋為什么要重視婚禮,說“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所以要在家長主持下搞一套隆重禮節。結婚一事之所以重要,儒家并不著眼于當事男女的幸福,而是:一、密切兩個家族的關系;二、男方死去的祖先有人祭祀;三、傳宗接代。儒家認為,結婚是家族中的一件莊重的事,不是個人的美事。傳宗接代意味著新陳代謝,這樣,做人子的不能無所感傷,所以《郊特牲》說“昏禮不賀,人之序也”。鄭玄注說“序猶代也”。不僅如此,儒家還對傳統社會的各種祭禮、喪禮、冠禮、鄉飲酒禮、射禮、聘禮等,在《禮記》中也都有一套自己的解釋。顯然,研究《禮記》中的這些內容都有助于我們全面理解儒家的思想體系。
在研究方法的總結性方面,前人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由于《禮記》由多人撰寫,采自多種古籍遺說,內容極為龐雜,編排也較零亂,后人遂采用歸類方法進行研究。漢代劉向將49篇分為通論、制度、祭祀、喪服、吉事等八類。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則將大小戴《禮記》合論,按內容分為十類:甲、記述某項禮節條文之專篇;乙、記述某項政令之專篇;丙、解釋禮經之專篇;丁、專記孔子言論;戌、記孔門及時人雜事;己、制度之雜記載;庚、制度禮節之專門考證及雜考證;辛、通論禮意或學術;壬、雜記格言;癸、某項掌故之專記(詳見梁啟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無論劉向的八類分類法還是梁啟超的內容歸類劃分方法,對我們今天的《禮記》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與借鑒意義。
上一篇:《禮記》概述
下一篇:《禮記》的價值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