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王夷甫
【出典】 《晉書》卷四三《王戎傳》附《王衍傳》:“(王)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風姿詳雅。……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貢。兼聲名藉甚,傾動當世。妙善玄言,唯談《老》《莊》為事。每捉玉柄麈尾,與手同色。……累居顯職,后進之士,莫不景慕放效。選舉登朝,皆以為稱首。矜高浮誕,遂成風俗焉。”“及石勒、王彌寇京師,以衍都督征討諸軍事、持節、假黃鉞以距之。……眾共推(衍)為元帥。衍以賊寇蜂起,懼不敢當。……俄而舉軍為石勒所破……使人夜排墻填殺之。衍將死,顧而言曰:‘嗚呼!吾曹雖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虛,勠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參見“夷甫諸人”條)
【釋義】 王衍字夷甫,西晉時歷官尚書令、太尉,才盛貌美,崇尚《老》《莊》,熱衷清談,是士人仿效的風流人物,也是對西晉滅亡負有責任的權臣。后世因借以喻指清高自賞的文士,也借以比喻誤國的權臣。
【例句】 ①解榻聚賓揮玉麈。風流只欠王夷甫。(歐陽澈《蝶戀花·拉朝宗小飲》1173)這里以王夷甫借指友人朝宗,期待他來聚會。②一片沙場君不去,空平生恨恨王夷甫。(劉辰翁《金縷曲·九日即事》3246)這里借以自責,只知怨恨南宋朝廷中誤國的權臣,而自己未能奔赴疆場。③慨江南風景,一朝如許,教人恨、王夷甫。(黎廷瑞《水龍吟·九日登城》3389)這里以王夷甫借指南宋朝廷中誤國的權臣,抒寫國土淪喪的憂憤。
上一篇:典故《王勃》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王家竹》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