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縣丞上書忤旨
【題解】
本則選自吳兢《貞觀政要·納諫》。
吳兢(670—749),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武周時,入史館;中宗時,任右補闕、起居郎、水部郎中;玄宗時,任諫議大夫、兼修文館學士。曾與劉知幾等合編《武后實錄》。
《貞觀政要》十卷,大約成書于唐開元八年,以分門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于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大臣的諫議和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
《納諫》為《貞觀政要》第二卷第五門。
貞觀八年,陜縣丞皇甫德參上書忤旨(1),太宗以為訕謗。侍中魏徵進言曰(2):“昔賈誼當漢文帝上書云云(3),‘可為痛哭者一,可為長嘆息者六’。自古上書,率多激切(4),若不激切,則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訕謗,惟陛下詳其可否。”太宗曰:“非公無能道此者。”令賜德參帛二十段。
【注釋】
(1)陜縣丞:陜縣的輔佐官。陜縣,在河南省西部。忤旨:觸犯皇上的命令。劉肅《大唐新語》卷二:“皇甫德參上書曰:‘陛下修洛陽宮,是勞人也;收地租,是厚斂也;俗尚高髻,是宮中所化也。’太宗怒曰:‘此人欲使國家不收一租,不役一人,宮人無發,乃稱其意。’”(2)侍中:唐最高審議機構門下省的長官。(3)賈誼當漢文帝上書:賈誼,西漢政論家、文學家。少博學。文帝初召為博士,不久遷太中大夫。為大臣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后為梁懷王太傅。他多次上疏,批評時政。據《漢書·賈誼傳》:“誼數上疏陳政事,多欲所匡建。其大略曰:‘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4)激切:意即言辭激烈。
【導讀】
唐太宗特別注意虛己受人,兼聽納諫,凡事不自滿自傲,從善如流,過而能改。貞觀初太宗曾對公卿大臣說過: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借忠臣。要求大臣極言規諫,更鼓勵大臣犯顏直諫。“湯武以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孔子家語·六本》)由此可見,納諫關系到國家興亡。
上一篇:景公有馬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魏徵諫太宗西域市馬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