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
【出典】 《文選》卷四十二三國·魏文帝(曹丕)《與吳質書》:“昔伯牙絕弦于鐘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參見“伯牙弦”條。
【釋義】 傳說春秋時,楚人伯牙認為鐘子期是世上唯一能理解他彈琴內容的人,鐘子期一死,他便不再彈琴;后世因以“知音”喻指知己。
【例句】 ①自言幽隱乏先容,不道人物知音寡。(司馬逸客《雅琴篇》1073)這里借以感嘆所彈之琴曲無人理解。②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王維《綦毋潛落第還鄉》1243)這里借以寬慰友人不要認為世乏知己。③向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劉長卿《雜詠八首上禮部李侍郎·幽琴》1521)這里借以向李侍郎尋求賞識。④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1620)這里借以襯托對知友辛大的懷念。⑤流水非鄭曲,前行遇知音。(李白《送楊少府赴選》1792)這里借以寬慰楊少府必將受到賞識。⑥知音難再逢,惜君方老年。(岑參《秋夕聽羅山人彈三峽流泉》2048)這里以“知音”代指羅山人,稱頌他深得古曲精髓。⑦知音若相遇,終不滯南溟。(魏璀《湘靈鼓瑟》2133)這里借以寄托不獲知遇的感慨。⑧知音自古稱難遇,世俗乍見那妨哂。(韓愈《贈崔立之評事》3797)這里的“知音”指能理解崔立之詩賦的知己。作者以知音難遇勉慰崔立之不要灰心。⑨知音者誠希,念子不能別。(韓愈《知音者誠希》3871)這里的“知音”指理解自己的人,用以稱即將分別的友人。⑩知音方見譽,浮宦久相關。(劉威《冬日送友人西歸》6524)這里以知音稱友人,點明他是自己的知己,更增送別之情。(11)桐上知音日下身,道光準不仰清塵。(劉威《贈歐陽秀才》6526)這里以知音稱歐陽秀才,表示稱許之意。(12)難逢王濟知音癖,欲就燕昭買駿名。(韓琮《詠馬》6550)這里說王濟是馬的知己。(13)欲辭松月戀知音,去住多同羈鳥心。(劉滄《留別山中友人》6802)這里將山中友人視為知己,更增自己的惜別之情。(14)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崔玨《席間詠琴客》6860)這里用琴藝知音難得詠琴客,并寄托感慨。(15)好整丹霄步,知音在紫微。(許棠《宣城送進士鄭徽赴舉》6990)這里說鄭徽的知己是皇帝,意在斷言他能及第,是預祝之辭。(16)知音既已死,良匠亦未生。(邵謁《贈鄭殷處士》6994)這里暗以俞伯牙比鄭殷,嘆惜鐘子期已死,無人再能理解他。說“知音已死”,既表示對鄭殷的同情,亦包含對當權者的斥責。
上一篇:相如病
下一篇:種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