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繪畫、雕塑·達達主義
1916年2月,在瑞士蘇黎世所創立的文學和視覺藝術的運動。倡導者是一群年輕的,才氣縱橫的國際藝術家,包括德國作家巴爾和胡森貝克,羅馬尼亞詩人扎臘、羅馬尼亞畫家、雕塑家揚科,以及阿爾薩斯省的畫家、雕塑家兼詩人讓· (漢斯) ·阿普和德國畫家里赫特爾。胡森貝克等其他一些人于1916年春在蘇黎世成立了伏爾泰酒館,以此為聯絡中心。不久,酒店又增添一畫廊,扎臘選擇了“達達”這個名詞。這個詞的來源是個疑團。胡森貝爾提出過一個流行的說法,即:“達達”這個詞是在隨便翻閱的一本德法字典時產生的。“達達”意指兒童搖木馬或竹馬。無論其來源是什么,達達這名字,主要是一種玩世不恭的攻擊象征,是對于所建立的運動的攻擊,無論是傳統的還是具有20世紀初藝術特征的試驗性運動均在掃蕩之例。
達達主義者逃避席卷歐洲的戰爭,他們的一致態度是反戰、反審美,他們厭倦了一次大戰的恐怖,對傳統藝術及文學以及立體主義和當時另外一些現代流派都厭煩到了極點,從而出現了這種幻想和荒謬的藝術、文學甚至音樂。然而有三個因素形成了他們所努力的創造成果。這三個因素是喧鬧 (噪聲音樂),并置和機遇。喧鬧來自未來主義者; 并置來自立體主義者,經過未來主義者; 但偶然機遇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于藝術創造的任何行動中。在過去,藝術家們一般都想控制或引導它,可是現在它已變成一種壓倒一切的真諦,盡管達達主義者認為這些原理是消極、破壞的力量。隨著戰爭的結束,蘇黎世達達也接近尾聲,但它對世界的影響,卻剛剛開始。西班牙畫家畢卡比亞于1918年到來,并使紐約和巴塞多那類似的發展互相接觸。畢卡比亞與馬塞爾·杜桑、曼·雷一道,為紐約籠罩著斯諦格利茨的 291畫廊和《291》雜志的達達氣氛做過努力。
1919年,達達另外的運動在德國漢諾威發表,在那兒史維塔斯發明了廢物畫;在法國巴黎,布荷東、阿勒岡和蘇柏任《文學》雜志的編輯,蘇黎世達達團體原來的大多數成員都加入了進來; 在柏林,胡森貝克出版了《達達》一書。阿普則是一個單獨創作的畫家和日漸趨于抽象浮雕的雕塑家。他們和一些個別藝術家所創的反邏輯文學及藝術有個共同的原則,就是在公開場合中存心惹人厭煩的行為。達達運動在1920年代初期傳遍大半歐洲,與其相似的團體在荷蘭、比利時、奧地利等地出現。1922年在法國蒙坦畫廊推出一個國際規模的達達主義展覽。1924年,達達的一些成員在布荷東的領導下,成立了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達達便不再是一個有組織的團體了。
常有人認為達達是虛無、破壞性的運動,但應該了解的是許多有天份的藝術家曾倡導達達,其中一些還是超現實主義和抽象藝術中的翹楚。此外,達達主義者的精神從未完全消失過,紐約19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的新達達藝術,包括許多種“集合藝術”(Arts of Assemblage),尤其是“廢物雕塑” (junk sculpture)和一些普普藝術 (Pop),都可說是達達傳統的延伸。
上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一條街道的憂郁和神秘》
下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修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