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中國姑娘》
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的代表作。由戈達爾本人編劇,攝制于1967年,彩色,95分鐘。
影片表現了巴黎的5位青年,組織起一個革命公社,共同學習毛澤東的著作。他們在學習中不斷進行討論,就各種各樣的問題發表演說,諸如恐怖主義與革命,藝術與現實,以及語言、哲學等等。一個夏天過去了,他們準備付諸行動。5位青年的領導者薇洛尼卡被派去暗殺一個蘇聯的高級官員。可是,當她來到旅館時,卻把房間的號碼讀倒了(把23看成了32),結果殺錯了人。最后大家只好解散。對他們來說,這個夏天只是一個小小的開端。
這是戈達爾在政治上變得更為激進后拍攝的一部影片,也是一部緊扣時代政治背景的作品。戈達爾在影片中建立起一套適應著其意識形態性質的形式系統。它徹底打破了經典敘事電影的模式,鏡頭關系完全擺脫了敘事時空的限制,而又與一般現代派影片的含混和曖昧不同,服從于一個表達思想的需要。其方法是大量使用非敘事時空的插入鏡頭。片中經常出現的一種情況是當一個人談論到某人或某物時,鏡頭隨之切換成被談論的對象。如一名青年提到布萊希特和莎士比亞時,畫面便從演員切成一張布氏的照片和一張莎氏的畫像。有時,切換的畫面并非對講話內容的直接“圖解”,但同樣是有助于理解其話語的非敘事內容。如同現代派繪畫和早期的照片來與談論繪畫與現實的關系的畫外音相配合。戈達爾打破傳統敘事電影的另一方法是拒絕確定動作之間明確的時空關系。如片中某一鏡頭是一青年在發表講話,接著,鏡頭轉向另一個在房間里作著某種毫不相干的事情的人,第一個人的話變成了畫外音。它最初給人的理解是兩人在同一時間內待在同一間屋子里。但當鏡頭再次轉向第一個人的角度時,我們卻發現原背景中并沒有人。這就使兩個動作間的時空關系變得含混不清了。風格統一的概念也被戈達爾所摒棄。影片在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影之間自由地跳躍。片中有的人物之間談話的片斷,給人以仍是虛構的敘事影片的印象,而有時又突然轉成人物在直接接受畫外某個人的采訪鏡頭,從而給觀眾提供了一種看紀錄片的經驗。這種真實與虛構的內容有時又混在一起。如片中讓一位哲學家自己扮演自己,與片中虛構的人物進行對話。而有時則采用完全出戲的方法,創造出更徹底的間離效果。即在影片中插入拍攝者的鏡頭和大量的拍夾板的鏡頭,以完全打破觀眾的“電影感”,迫使其去思考。同時,與一般的政治或意識形態的宣傳不同,戈達爾時常和用切斷或略去一部分人物談話的方式,來打斷這種思想表達本身的完整性和連貫性,使片中的人物和其表達的思想本身也處在一種被思考和評論的客觀地位。片尾那個失敗了的行動的設置,無疑更加強了觀眾對片中的人物及其所宣傳的思想提出懷疑的可能性。因此,它只是一部試圖促使觀眾去思想,而沒有結論的政治影片。戈達爾對片中的人物和其思想的超越性還表現在他的一些幽默性的處理方法上。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位青年試戴各種各樣的“政治眼鏡”的場面。而在影片結尾,這群青年則跑去參加了一次“資產階級”的渡假,以準備回到學校去,繼續其大學里的課程。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人》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電影意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