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維爾哈倫
比利時著名的法語詩人、劇作家、文藝評論家。生在安特衛普附近圣—阿芒鎮的一個小業主家庭。中學畢業后進盧萬大學讀法律,與后來發起“青年比利時”文藝運動的一些作家和畫家結識。1881年去布魯塞爾當見習律師,并開始寫詩。維爾哈倫的創作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早期創作受象征派詩歌的影響,詩作接近帕爾那斯派的藝術風格。他欣賞文藝復興時代那個物產豐盛、充滿歡樂的魚米之鄉弗蘭德斯。以古代弗蘭德斯藝術大師 (魯本斯、泰尼爾斯)的畫為依據,寫下了處女作《弗拉芒德女人》 (1883),詩中盡情贊美享樂,力求敘述準確明快,形象鮮明突出,注意使詞句清晰響亮。1886年發表詩集《修道士》,又鼓吹天主教的禁欲主義。這種兩極搖擺,說明他的思想尚未定型。1887至1890年間寫的陰暗三部曲《黃昏》、《瓦解》和《黑色的火炬》,表現了作者對瀕于毀滅的比利時農村景象和社會差別懸殊的大城市的絕望之態,傾訴了世紀未的頹廢心情。這種心態體現為詩中對壯觀而又陰晦的景物的描寫之中,具體化為黑衣婦人的可怕形象。創作方法屬于象征主義,內容較為抽象晦澀。1891年,維爾哈倫開始接近工人運動。翌年加入比利時工人黨。他積極參加建立“人民之家”的藝術分會,創作上轉為反映現實。社會主題已占有明顯的主導地位。詩集 《我路途上出現的事物》 (1891) 表明了他思想的變化。此時期發表的詩集 《妄想的農村》 (1893)、《觸手般擴展的城市》 (1895)、《幻想的村莊》 (1895) 等,大多描寫資本主義社會的城鄉對立,農村人口流向城市所導致的田地荒蕪,城市生活的腐敗。同時贊美了作為群眾革命運動中心的城市那種緊張的生活節奏,和人類勞動的強大威力。此時維爾哈倫在歐洲各地旅行,更加開擴了眼界,擺脫了悲觀情緒。他歌頌工人階級創造的現代化的工業奇跡,深信生產力發展必然引起社會的進步。這種熱情的寫作,使他榮獲“力的詩人”、“現代生活的詩人”的聲譽。1898年維爾哈倫發表四幕劇 《黎明》,描寫群眾和士兵聯合起義,預言社會主義必將勝利。這部作品表現了他思想上的矛盾,即認為革命不可避免,但又幻想通過不流血的斗爭而輕易取得成功。1901年,維爾哈倫到巴黎定居,寫下了兩組詩歌。一組熱情歌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團結: 《生活的面貌》 (1899)、《喧囂的力量》( 1902) 、《復合的光彩》( 1906) 、《最高的節奏》( 1910) 、《熊熊的火焰》(1917),表現出樂觀主義精神。另一組深情緬懷他的故鄉和人民: 《最初的柔情》 (1904)、《沙丘的花環》、《英雄》(1908) 等。190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對維爾哈倫憧憬的“普遍的友誼”、“統一的歐洲”等理想是個無情的打擊。他寫下了詩集 《德國的罪行》(1915)、《戰爭火紅的翅膀》 (1936) 等抗議德國對中立的比利時的侵犯和蹂躪。他四處奔走演講,不慎在盧昂被火車輾死。除詩外,他還寫了4個劇本,以及關于著名畫家倫勃朗、魯本斯的評傳和其他文藝論文。
上一篇:西方文學·《橡皮》
下一篇:西方文學·阿波利奈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