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繪畫、雕塑·《格爾尼卡》
作者為畢卡索。這是他于1937年5月到6月為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畫的巨幅作品,也是畢卡索20世紀30年代的主要繪畫,也是本世紀最偉大的繪畫創作之一。這幅作品是畫家有感于西班牙內戰而作的,特別是在德國的轟炸機轟炸了格爾尼卡的巴斯克城后,畢卡索在以后既開始了《格爾尼卡》的創作準備,作品中展現的是一幅恐怖和劫難的慘象,它是憑借畫家整個生活經驗來表現的,畫家以巨大的激情在6個星期之內完成了這幅揭露和控訴法西斯罪行的著名作品。全畫用黑、白、灰三色畫成。畫面的右邊是著火的房子和兩個嚇壞了的女人,一個舉手向上,一個沖向左方。畫的左邊是抱著死孩的半瘋女人,地上躺著一個戰士的尸體,他仍緊握著一把劍。左上方站立著無情的公牛,中間是一匹悲嘶的馬,馬頭右上方是從窗口伸出的一只拿著燈的手,馬頭上方是“夜之眼”,目睹著這場血腥的屠殺。對這幅畫畢加索說過:“我清楚地表明了我對那把西班牙沉浸在痛苦與死亡的海洋中的好戰集團的厭惡的鄙視”。又說:“格爾尼卡壁畫是象征的……寓意的”。畢卡索在這里運用的母題,是從他1920年代的超現實主義的變形那里來的,但他的結構還是以主體主義的框架為基礎的。這是立體主義在創作中曾經采用過的最強有力的表現主義者的東西。《格爾尼卡》不是去再現造型的真實,而是去表現真實本身的本質,同時又不模仿絕對抽象,因而在這幅作品中,他采用把對象的實體打碎,然后擇其關鍵的碎片進行新的排列與組接,因此使作品中的人與物依然是可感知的,只不過是真實與幻覺相互顛倒,人與物變成超現實主義的密碼,而古典主義的幻想與立體主義的空間則成為 《格爾尼卡》的基本藝術特征。其繪畫的色彩構成與線條的韻律非常有力,但壓倒一切的是畫家在作品中的憤怒情感的渲泄,如畫中的牛當是牛首人身的彌諾陶的形象與古代克里特的公牛人形的變體,它可能是殘忍和暴力的象征,或是西班牙的象征,也可能是藝術家自己的化身。畢卡索在這幅畫中只能靠藝術形象來傳播戰爭恐怖和痛苦的感受,所以作品中的牛是作為受害者的象征與普通的觀念出現的。《格爾尼卡》是一個有良知的藝術家,通過作品傳達他胸中的辛酸,故而這件作品色調暗淡而協調,形象被肢解而顯得猙獰,極端變形而令人迷茫,這幅作品對畫家本人的影響十分深刻,以至后來很長一段時間里,他的繪畫都有一種深深動亂的特征。
上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布朗庫西
下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生命與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