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未來主義電影
把文學和其他藝術中的未來主義方法運用于電影創作的電影流派。意大利詩人兼劇作家馬利奈蒂于1909年2月20日發表在法國 《費加羅》報上的 《未來主義宣言》標志著整個流派的誕生。宣言對本世紀初出現在西方的工業化、機械化、都市化帶來的東西大加贊頌,“未來主義的藝術,在產生的時候是醉心于機械的。受人崇拜的機械是被視為新的藝術感的象征、源泉及支配者的·”這位未來派的熱烈倡導者把電影也列入他們新的表現方法之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瓦倫蒂納·德·圣波溫的第一部未來主義影片未得實現。1915年,未來派畫家阿那爾托·吉納拍攝的影片 《未來主義萬歲》是從光的游戲向未來主義電影的過度。1916年,馬利奈蒂的門徒、戲劇家A ·G ·勃拉蓋格利亞拍攝的 《邪惡的誘惑》,將演員放在未來派繪畫的布景中,因而被認為是具有未來主義風格的影片。也是在這一年,未來主義者發表了 《未來主義電影》 宣言,提出了許多概念如“色彩和線條的交響曲”,“物體的戲劇”,“人體的非真實重構”,“情感、重量、氣味之線性的、造型的、彩色的對等物”,“幾何學的戲劇”等。德國人瓦格納·格拉夫,英國人達康·格蘭特,匈牙利人維爾莫斯·于斯孔,都試圖實踐這種理論,但幾乎都沒有獲得成功,沒有拍出什么作品。在俄國人的實踐中,《第十三號未來主義實驗室中的戲劇》一般被認為是該運動的產物,它是由卡西亞諾夫和他的名曰“驢尾巴”的創作小組的作品,該小組成員包括未來派畫家拉里奧諾夫、岡察洛瓦和未來主義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布爾柳克、契爾琴納維奇。但是,影片中所表現的未來主義風格遠不如他們的理論文章所講的那樣明顯。從整個未來主義運動來看,未來主義者創作的影片也遠不如《未來主義電影》宣言那樣盅惑人心。不過,未來主義者所提出的一些概念后來成為了先鋒派電影運動中抽象電影的好幾種形式,因而未來主義被稱為先鋒派運動的前奏。30年代,未來主義運動曾一度在意大利復興,通常認為,下列作品可視作與該運動相聯系: 科德羅、瑪蒂納和奧里亞尼的 《速度》(1931),科拉多·德利柯的《飛翔的喜鵲》 (1935),馬利奈蒂也曾于1938年重新發表了1916年的《未來主義電影》宣言,但其后并未再出現未來主義影片。未來主義更多還是一種精神狀態,它鼓勵冒險,提倡挑戰,對后來的實驗電影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上一篇:西方文學·詹姆斯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電影手冊》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