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純詩
象征主義的重要詩歌理論。瓦雷里首先提出了這個概念。他認為詩歌應表現詩人的內心真實,詩歌的靈魂是智慧和思想。由于這種智慧和思想來自純粹的直覺,因而它不能用通常的語言來表達,也不能按一般道理來理解。瓦雷里主張必須從純粹的直覺中提取純粹的思想,再由這種純粹的思想產生純粹的詩。詩歌應當在某種意義上追求純粹的狀態。于是,詩歌的世界在他看來與夢境相仿佛,至少與某些夢產生的境界相似。在瓦雷里的影響下,象征派詩人主張應追求詩的雕刻美、音樂美,注意形式的工整和音樂的和諧。魏爾倫強調詩首先應當是音樂。瑪拉美則認為詩歌是用象征詩鐫刻出來的思想,寫詩和作曲一樣,文字即是音符,要求詩篇產生交響樂一樣的效果。他們認為,如果能做到這一點,詩歌的文字及其意義的美就將前所未有的與其旋律及文字所表達的聲音協調一致。純詩的理論及思想最早可推溯到19世紀中葉。愛倫·坡在其《詩的原理》 (1850) 中已離開真實而單純地追求“美”、“純凈”和“和諧”的純詩歌。波德萊爾在他的《愛倫·坡中篇小說評論》(1857) 中曾明確表示受到了愛倫·坡的影響。自此以后,純詩逐漸發展為音樂的一種形式,它表達了任何純詩所要表達的思想,布德萊爾、瑪拉美、魏爾倫和蘭波及瓦雷里,都發現這種純粹性在詩歌中的可能性。于是,純詩的理論和象征主義及象征主義詩歌緊緊聯系在一起。20世紀,純詩最著名的提倡者是G·摩爾和A·布雷蒙德。摩爾在其詩選集《純詩》 (1924) 中認為,愛倫·坡的詩幾乎從頭至尾都是自由純粹的。1926年,布雷蒙德出版了《純詩》,他把祈禱和詩結合在一起。由于他追求一種不可言喻和咒符式的境界,因而他的詩所表現的內容顯得離奇古怪。艾略特在其論文《從愛倫 · 坡到瓦雷里》(1949)中明確認為純詩是19世紀詩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一篇:西方文學·形象文化
下一篇:西方文學·敘述視點